同在一个屋檐下
河南一考生
我在懵懂的童年,曾和一窝马蜂同在一个屋檐下住过。那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住在乡下的小院里,在我家的屋檐下,住着一窝马蜂。
住在我们家里,马蜂们好像自己家里一般快活,整天忙忙碌碌地修建它们的“房子”。蜂窝越来越大,成员越来越多。走过它们身边,来来往往的马蜂很吓人,奶奶经常向爷爷抱怨:“这该死的马蜂,看来是不想搬家了,害得我连窗户也不敢开,待在屋子里透不过气来。明天你把它捅了吧。”爷爷赶紧抱住了头,很害怕似的说:“使不得,会蜇坏人的。”“哈哈,你这个胆小鬼!”奶奶禁不住指着爷爷的脑袋笑起来。
我在心里暗暗偷笑,爷爷的确是个胆小鬼,该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趁爷爷奶奶不在家,我就一个人开始行动了。我找来了一根长长的竹竿,用爷爷的一件旧大衣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只露两只眼睛,然后把门打开。我想,等捅下马蜂窝后,我快速跑进屋内,马蜂就拿我没有办法了。
我手拿竹竿伸向马蜂窝,用足了劲,一阵乱捅。只听“砰”的一声,马蜂窝掉了下来,我赶紧按计划往回跑。但是,一群失去了蜂巢的马蜂乌云一般朝我撵来,踉踉跄跄中,关门也来不及,我脸上头上只觉得钻心的痛。
傍晚时候,爷爷奶奶干活回来了。奶奶看到我的样子,心疼得直掉泪。爷爷给我涂了药水之后,领着我来到了屋檐下,很遗憾地对我说:“孩子,你看,这几只马蜂蜇了你之后就死掉了。其实,只要我们不去理它们,它们从来不会主动进攻我们的。这下可好,它们又没有了生存的家了。”看着爷爷,我的心里忽然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很不舒服。是呀,这些马蜂,它们原本很快乐地生活在这里,却因为我的自私,丧失了生命,无家可归。我好残忍,在这个屋檐下,它们本身也有生活的权利啊!
在征求爷爷的同意后,我在院子里种满了花草,并把马蜂窝重新挂了回去。终于,过了一段时间后,马蜂窝边又有马蜂建了一个新家。我还时常能看到它们戏耍在花丛中,别是一番情趣。
就这样,很长时间我们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着。我知道,它们不仅是我们的邻居,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满分理由】这篇文章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高度赞赏,具体有以下三点:
一、富有童真童趣。屋檐下给了我们快乐的童年,作者抓住了这一点,写出了“捅马蜂窝”这一事件。“我”的自告奋勇、“我”的勇敢无畏和“我”的狼狈不堪,都让人忍俊不禁。
二、中心积极向上。如果只是写“捅马蜂窝”,这篇文章充其量符合二类作文的标准,但作者笔锋一转,写出了爷爷的教导和“我”的改悔,写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这是一位充满阳光的少年呀。

三、描写生动形象。文章多处使用描写的手法,前面写奶奶与爷爷的对话和神态描写,中间写“我”捅马蜂窝的动作描写,后面写“我”后悔时的心理描写等都生动传神,形象丰富。
启 航
益阳一考生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题记
兰舟催发,何处启航
在启航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桨声灯影之中,又会如何想起你,你的回忆,此去经年,良辰好景虚设。早知如此,若恨如今,只是当时只道是寻常,平铺直叙;而现如今多了几丝闲愁,笔影下留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此落寞,如此陆离朦胧的回忆,萦绕在水里,夜影下。归程,寻寻觅觅,已不见你的踪影,蓦然回首,景色萧索的驿站,只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启航的步履如此沉重,折煞了多少风情!
夜雨寄愁,何时可依
在旅途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断的不只是红烛,更是一代游子漂泊的心。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心境颇为宁静,一种皈依的平静。内心虔诚地祈祷,早时还家。漂泊在外,在经历大风大浪之后,都被雕蚀得满目疮痍,遍体鳞伤。就像桓温所写的“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悲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行军赶程之时,下了一场夜雨,与此同时,你的心也随雨而去,回到家乡。在旅途中的雨如惊弓之鸟,打破了那一丝紧绷的弦,所有的坚持要被消耗在这个夜雨的晚上。惊鸿一瞥,窗外,雨停了,又得即将启航,漫不经心的……
始及彼岸,灯火阑珊
终于结束了这段旅程,原所期望的高兴也瞬间悄然蒸发。“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终于初及彼岸,而无法言说的伤口还未痊愈,迷离与惘然也俗不可耐。彼岸,只可观赏,远远地守望着就好,守望未尝不是一种幸福!烟花傲倨地俯瞰这一切,冷眼旁观的冷嘲热讽,只是归程,又或只是开端,寻寻觅觅,启航之路如此艰辛,又哪分得清楚是对是错?岁月静好,永远留芳!
缘生缘死,终会尘埃落定。此去经年,杨柳岸晓风残月。
【满分理由】虽然并不倡导考生用这种类似文言的笔墨来写作,但当我们面对如此底蕴丰厚而又才情四溢的佳作时,又不得不拍案叫绝。文章形式漂亮,颇有几分与众不同,从开篇看,诗意的题记有下笔引人的效果。从正文看,三个整齐而诗意有小标题,相互呼应,文采诱人。从语言上看,几乎是处处用典、句句有诗词。这种诗词典故,或如“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般直接引用,或如“剪断的不只是红烛”“若恨如今,只是当时只道是寻常”般灵活化用,无不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考场作文能够如此,评分自然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