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的故事》教案
课题三、从小渔村到大都市
教学目标:
1、知道深圳是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并能用简的单的语言说出经济特区的含义。
2、明白深圳奇迹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苦付出,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培养和树立对中国制造的“国货”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深圳是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并能用简的单的语言说出经济特区的含义。
2、明白深圳奇迹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苦付出。
3、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前上网或者查找相关书籍,搜索有关深圳的相关资料。
教师:在课前应对中国经济特区开放的相关历史进行全面的了解,用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的方式向大家展示经济特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请学生说说深圳,引入本课的学习。如果班上有学生去过深圳,请他简单地介绍深圳,并说说感受。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昔日深圳上来,“大家知道20多年前,深圳是什么样子的吗?那个时候的深圳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吗?”
(2)教师介绍深圳。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从“四大件”的变迁,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深圳小渔村变成现代化的大都市,我国的农业、工业正以飞快的速度追赶世界前进的步伐。那么我经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四大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么今天来了解深圳。
二、全班交流讨论。
(1)请学生看看教科书第60页上昔日深圳的照片,说说看了这张照片的感觉,并请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61页上老渔民的话;教师再请学生看看教科书上今日深圳的照片,从对比中感受深圳这20看来的变化。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它的变化让人们非常让人们震惊,惊人的“深圳速度”是谁创造的呢?可以请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第61
页上的文字后回答,也可以不参照教科书,直接提问学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劳动者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深圳建设得这么美丽,这么具有现代气息,需要一种什么精神?”请学生看看象征着深圳的“拓荒牛”的照片,“从牛”身上和“拓荒”二字中,帮助学生理解建设深圳的劳动者们的精神。
(2)同学们向全班展示自己之前搜集的关于深圳和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资料,老师给予分类帮助并作出指导帮助。
三、教师讲授。
教师向学生解释经济特区的含义。先让学生读一读豆博士的话,然后让学生提问题,教师做讲解。可以把经济特区的含义划分出几个层次:
(1)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
(2)“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是指什么?
(3)如何理解经济特区是我国以外开放的前沿?
四、教师总结。
在建国初期,深圳还是个破落的小渔村,因为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扶持和当地人民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才有了如今的现代化的大都市。从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现在的生活条件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需要上一辈的奋斗的,都是需要国家支持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国家给我们提供的环境,好好学习,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布置家庭作业。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