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正史中很少出现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重要的只有她们的姓氏,父亲的姓和夫家的姓,显赫一些的还有封号、谥号等等。只有少数殊异的女性,才能以独立的“人”的姿态流传其姓名于世。
先秦时期
秦汉之前,由于姓和氏的概念和后代迥然不同,人名的起法也很不一样。《说文解字》“女部”中写道:“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可见“姓”的本义是“女子所生”,同姓的人可以认为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后裔——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情况的遗存。
“姓”是拥有相近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的称号,所以才有“同姓不婚”的说法。最早一批的“姓”几乎都从女字边:妫、姬、好、姜、姚等等,也证实了这个说法。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随着人口的繁衍和迁移,原有的部落分裂成更多的支系,为了彼此区别,开始给自己另起称号,“氏”作为姓的分支出现了。
理论上,姓是不变的,因为祖先不变,但氏是可变的,因为它可以是所在的地名、采邑、官职、爵位,如齐、楚、司徒等等。阶级出现之后,氏成为贵族男子的标志。而女性由于不做官,大多数也没有封地,所以只称“姓”,她的氏则随自己的婚姻关系而变化,这也使得秦汉以前贵族女子的姓名多变而复杂。
01版《封神榜》妲己是商朝为数不多名字流传下来的女性。
夏朝没有文字记载,商朝史料中出现过的少数几个女性名字,如著名的妲己,姓己,名妲(也有说法,妲的意思只是美女而已)。再如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其中“妇”是代表性别和亲属关系的称谓,“好”也做“子”,是妇好的姓。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姓氏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姓氏合流,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也可以有姓。以少数几个姓为主的周代女名,一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汉代文献和私印中留存下来的女名,多以千计,甚至在公开场合都可以使用。
但两周时期的一些传统依旧存在,比如父姓加“氏”字,如曹氏、赵氏,也是后来2000年间对妇女最普遍的称呼方式。汉代,尤其东汉,男尊女卑的社会伦理逐步加深,女子对夫家的依附进一步加强,于是冠夫姓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班昭
汉代女子特别流行以“君”为名,细君、小君、少君等名均有多例,受前代风气影响直接以“女”命名的也有不少,甚至有“女王”“猛女”“恶女”这样令现代人咋舌的名字。但“恶”其实是“亚”的变体,如男子名周亚夫,亚女即为次女,是先秦时期女子以排行命名习惯的遗留而已。
蔡琰
除部分以“姬”“娥”“女”等字眼命名可以看出性别之外,大部分汉代女名与男名并无区别,如孙权二女孙鲁班、孙鲁育(又名孙大虎和孙小虎),如班昭、蔡琰等等都非常地中性化。
两晋南北朝与隋唐
《女史箴图》卷 东晋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名与汉代并无显著差别,留名青史的大部分贵族女性的名字和男性依旧十分相似,如谢安的侄女谢道韫等,但女性化的名字有增多的趋势,如陈后主宠妃张丽华等等。
07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谢道韫
部分女名明显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如宋顺帝皇后谢梵境。而魏晋这段时期女性的名字非常美好,典雅而意象化,闻之令人浮想联翩,比如司马显姿,当然,今人看来十分“古雅”的姓氏也是增色的原因之一。也不要小看古人叫我们惊讶的能力,女人中叫做周马头、褚蒜子这样的也还是不少。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人起名多少有一点“随心所欲”的感觉,现代人看来十分“前卫”的四字名甚至五字名也不少见,如著名金仙公主李无上道,此外还有王心自在、仇千光照等。
金仙长公主墓志
唐人起名的另一个特点是流行以叠字为名,在90多篇敦煌研究文献中共出现620多个双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女名——米和和、曹令狐仙仙、索来来、安粉粉、浪儿儿、……总之就是一个“百家争鸣,开心就好”的时代吧。
《大明宫词》太平公主李令月的名字就较为符合当代对女名的审美。
唐代以后
大唐以降,史籍中女性的名字显著地减少了,大多以“某氏”呼之。五代十国除了一个周娥皇,其他几位有名的女人都只留下姓氏和封号,如花蕊夫人。
朱淑真集注
宋代理学盛行,诗礼之家给女人所起的“官名”,依旧很“严肃”,很中性化,但“淑”“德”“婉”一类强调妇德的字眼也变得更常见,如女诗人朱淑真。但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官名,由于嫁人之后只需要称“某氏”,绝大多数女性一生只有“小名”,也叫“闺名”。这方面宋人沿袭唐人传统,特别喜欢用叠字,如李师师、苏小小。
宋代女名中,“奴”字的使用频率很高,在婢妾、娼妓中尤为集中,如徽宗的嫔妃有近20人以“奴”为名,“奴”和“妾”类似,为女子谦称,表示在男性面前的恭顺卑下。带有宗教色彩的女名依然存在,如徽宗宫人郑佛保。香艳妩媚的名字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俗套”,从唐至明清而未改,被知识分子所不齿。
柳如是
明清才女普遍不用脂粉气浓厚的名字,观明清才女的名字,如无锡女医谈允贤、画家和诗人陆卿子,甚至青楼出身的柳如是、寇湄、卞赛等人,都不见丝毫脂粉气,和婢妾中的鸳鸯、娇奴、春梅、玉环等名风格截然不同。
李清照
虽然正史中自李清照之后再无一名女诗人出现,但明清时代却史无前例地涌现了大量的女性作者,在《历代妇女著作考》一书中,明清女作家收录竟达3000多位,超过之前所有时代的总和。江南一带更是出现了数代皆为才女的“女诗人世家”,还发展出了大量的女性诗社,如著名的“蕉园五子”。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