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毛泽东说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郭沫若评价他“在当时不失为一位革命家的代表”;胡适则说“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趋者,皆梁氏所赐。”民国时期著名的作家、记者曹聚仁曾经这样评价他: 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
这个人是谁?竟然能获得如些高的评价,他就是梁启超。今天不谈他的功绩与影响,只谈谈他的家庭,因为从近代至今还没有哪个家庭的子女能如梁启超的子女这样个个成名成才,实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梁启超有九个孩子,老大梁思顺,老二思成,老三思永,其后是思忠、思庄,出生于20世纪初;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均出生于1910年以后。除梁思成名气较大之外,思永,思礼皆为院士。其他各子也是名满天下。
梁思顺是梁家的长女,从小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一直是随着父亲接受“家教”。 梁启超在世的时候,思顺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并尽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深受梁启超的喜爱。她编写的《艺蘅馆词选》,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梁思成是几个孩子中名气最大的,因为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也因为他参与了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而为世人所知。其实他参与的设计还有很多,比如说当时的中南海怀仁堂会场,等等。而在1953年,北京涌起了一场扫掉北京古建筑的思潮,对此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极力反对。林徽因甚至拖着病休找到北京市领导:“你们要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的,那时候你们想盖的就是假古董。”梁思永早年留学海外,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受邀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永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他是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梁思忠是几个子女中革命热情最高的。他曾在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过,毕业后回国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很快就升任为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十九路军大名鼎鼎,淞沪会战中抵抗日军的主力就是这支军队。也正是在淞沪会战期间,梁思忠因患病贻误治疗去世,年仅25岁。
梁思庄是梁启超的次女,遵照父亲的志愿留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回国后先后在北大图书馆燕京大学工作,1986年逝世。
梁思达是几个兄弟姐妹里唯一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从南开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毕业后,与同学赴全国各地考察当时正在兴起的农村“合作运动”,后又参加了由南开、燕京、清华、协和、金陵五大学联办的“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 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
梁思懿是梁启超的三女儿,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就积极投身学生运动,还当过燕京大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游行领袖,也因此遭到当局的追捕,后来在林徽因的帮助与掩护下,逃往南方。后与美籍华人张炜逊结婚并前往美国。新中国成立后,她返回祖国,积极投身于中美交流活动,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梁思宁是梁启超最小的女儿,也是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新四军123支队司令部,主要从事宣传工作。1946年,她与同样是从青年学生成长为革命干部的章柯结婚。建国初期,陈毅元帅曾对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梁思礼)

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也是九个孩子中唯一的工科毕业生。他是我国的第一代航天人,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导了东风二号火箭的研制工作。
而在梁家的第三代中,公众最熟悉的应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是我国著名的环保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