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的变化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最初主要是走投无路被逼反抗,通过斗争来争取活下去的希望,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天下当皇帝的思想。但随着个人事业的不断发展,加上读书人的点拨,这种欲望不断升高。特别是占据南京有了巩固的地盘之后,得到九字真言的加持,虽然当时全国的形势还仍然错综复杂,但他仿佛依稀看到了胜利女神在向他微笑。
二、决策的背景
事实上朱元璋实际控制的地盘面积还不到一个省,全国毕竟还有十几个割据势力,并且大部分地盘都比他大。因此他成功的道路还很曲折漫长,并且不能走错一步,不然就会大大影响最后的结果。不过朱元璋现在应该已经把《孙子兵法》等兵书倒背如流了吧,因此他必然会得出一个最实用的结论——远交近攻最适合当前的形势。元朝的势力那么远也打不着,小明王又是友军,而东边的张士诚和西边的陈友谅这两个邻居无疑才是最为危险的敌人。在东西两侧都有强敌威胁的险恶形势下,如果两线出击,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而论,则必败无疑,唯一可以行得通的办法就是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因此现在他所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做一个选择题:先打张士诚,还是陈友谅?
作为一名老练的领导者,遇到这个问题就算自己心中已经有现成的答案,还是不能首先表态了。先把难题抛给下属讨论,不但可以征求更多参考意见,还能够考验一下下属的态度和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三、决策的过程
不少老下属都是跟着朱元璋从濠州一路过来的,对于朱元璋的用兵规律和成功经验都非常熟悉。认为这一次还不是用“先挑软柿子捏”的老办法吗?于是提出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的方针。将战略重点指向东方,先消灭张士诚,占领富饶的杭州、湖州等地区,然后再将战略重点转向西方消灭更加强大的陈友谅。应该说这个决策是符合避实击虚原则的,从很大程度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新跳槽过来的刘伯温有着与众不同的犀利看法。他认为张士诚是个暴发户,没有见过大世面,占领了富饶的地方,当守财奴来还不及呢?哪有时间过来生事。而陈友谅在占据有利的地形之后,对我们的威胁是最大的。虽然表面上看他的力量很强大,但是由于他杀死了前任领导倪文俊,挟持了现任领导徐寿辉,内部矛盾重重,难以齐心协力对外作战,所以应该首先攻击陈友谅。打败陈友谅之后,收拾张士诚,进取中原就很容易了。
朱元璋立即表示同意刘伯温的意见,并进一步从二人的性格层面进行分析:认为陈友谅强悍轻浮,骄傲自负,如果我们先攻击张士诚,陈友谅可能集中兵力乘虚来攻打我们,这样我们还是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之中。张士诚这个人很狡猾但目光短浅,他容易满足既得利益,只图割据称王,胸无大志,如果我们先攻打陈友谅,张士诚不会引火烧身,为别人火中取栗,极有可能保存实力,坐观成败,以图渔翁之利。这样我们只要以一定的兵力牵制张士诚,就可以集中主力消灭陈友谅,不会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
四、决策的过程
就这样朱元璋一锤定音,确立了先强后弱,先西后东的战略方针。从这个决策过程,我们看得出来这不但是三种角度的分析,更是三个不同层次人的思考境界。首先,朱元璋的老部下们都是简单套用之前成功的经验,不能将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区分开来,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其次,刘伯温通过客观上对当前的已经显露的“形”和未来发展的“势”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最后,朱元璋从主观方面分析两个对手内心世界的特点,从而印证刘伯温的结论。(为什么朱元璋能知道对手是怎么想的呢?第一,他和陈友谅张士诚都是称雄一方的豪杰,处在同一位子上,看到的风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第二,朱元璋重视情报收集,与刘伯温等相比,有更为广阔的情报来源。)
隐蔽战线
朱元璋确立了陈友谅为首先打击的对象,但是要怎么打击这个强大的对手呢?《孙子兵法》上面写了方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因此首先要在隐蔽战线上面,对其发动悄无声息的战斗。
正值徐达等光复池州,奉命乘胜攻击安庆。而安庆是由陈友谅的猛将赵普胜在镇守,朱元璋的部下余廷玉曾经战死都不能攻克,所以诸将都感觉心有余悸。这时朱元璋又进行性格分析:赵普胜勇猛但没有智谋,陈友谅自己骄傲却忌讳属下居功自傲,如果采用离间计,一个人就能搞定。具体操作方式是这样的:
首先从赵普胜身边的小角色着手。赵普胜身边有个门客通术数,经常帮他策划,很得他的信任。于是朱元璋启用自己在安庆的间谍与这个门客交往,又故意将与门客交往的书信错误地送达给赵普胜。于是门客开始被赵普胜所怀疑,自己感觉到很恐慌,因此急忙投奔朱元璋。这样朱元璋通过跟门客交流,获得了赵普胜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然后朱元璋给门客提供充足的资金,让他潜到陈友谅的处所,运作离间赵普胜与陈友谅关系的活动。然而赵普胜并没有察觉,每次见到陈友谅的使者都爱夸耀自己的功绩,表现出都当前位置有不满,于是陈友谅开始怀疑赵普胜。恰逢一次军事失利,更加重了陈友谅的怀疑,于是陈友谅采取果断措施处决了赵普胜。
赵普胜一死,其所镇守的地方一时间没有得力的人来接替,于是被徐达轻易攻陷了。
诱敌深入
这次惨败彻底地激怒了陈友谅,他急不可耐地想要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战斗解决朱元璋。于是陈友谅率领10万舟师,乘坐“混江龙”,“塞断江”,“撞到山”等数百巨型战舰,自采石蔽江而下,攻打应天(南京),同时派使者约张士诚从东面向朱元璋的领地进攻。然而正如前面朱元璋所分析的那样,张士诚为自保之计,并未行动。
这回朱元璋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压力,然而最让他头疼的还不是陈友谅,而是他的部下们。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什么样的主意都有,有的主张举城投降,有的主张退居钟山,当然也有主张决一死战的。不过这些意见都不是他想听到的,于是他又把希望寄托到刘伯温的身上。刘伯温果然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认为:陈友谅远道而来,我们正好诱敌深入,以逸待劳地巧设埋伏将其击败,总体看来对我们还很有好处呢!于是朱元璋下定决心,在应天迎战陈友谅。至于具体操作方式,朱元璋还是坚持上兵伐谋的原则,再次巧妙地施展计谋来避免死打硬拼。
首先朱元璋利用元军降将康茂才与陈友谅的老关系,让他给陈友谅写信,表示愿为内应,将陈友谅引诱到自己挖好的陷阱中。
其次朱元璋又指示驻守城北的邵荣放弃阵地,让出他选定的战场——应天的龙湾。
再次朱元璋将赵德胜、常遇春、徐达等部署到龙湾附近的各个重要位置上。
最后朱元璋本人带领总预备队驻扎在西北面的狮子山上,并通过各色旗帜指挥各方力量的联合作战。
战斗的过程就像电脑程序一下准确地运行着,在朱军水陆两方面的夹击之下,陈友谅军阵势大乱,被俘被杀投降的人不计其数。陈友谅乘坐小船败退江州。应天之战以陈友谅的失败而告结束。然而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并没有结束,而且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