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理论著作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同时也是举世公认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过他的诗词的人都知道,毛泽东自走上求学之路,就相伴着学诗与写诗,终生与诗词结缘。他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他所创作的诗词,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内涵丰富,诗意深远,耐人寻味;诗境独特,气势恢宏;风格“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作的诗词,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和他艰辛曲折、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这是毛泽东文化艺术思想亲自实践的写真,是集毛泽东的理智、情感、意志、哲学思想、诗词艺术及书法艺术为一体的完整的艺术整体。毛泽东的诗词艺术无论在世界文学史上,抑或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一种格外独特的崇高的文学景象。诗歌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现当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的史诗。
毛泽东诗词深得国内外读者喜爱,有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堪称千古绝唱。所以有人赞颂他“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作,未有此奇雄”。同为诗人的陈毅元帅则认定了毛泽东“诗词大国推盟主”的地位。诗词造诣颇深的<?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柳亚子先生诗赞毛泽东的诗词“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读毛泽东诗词时这样评价:“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情操,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迈奇美的艺术想像,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丽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国外。”有学者认为,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展现了顽强的革命精神、豪迈的民族气魄、优美的人格魅力,显示出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艺术境地,为当代诗词革新提供了范例。
今天,我们学习欣赏毛泽东诗词,品味诗人留给我们的文化大餐,仍然能从字里行间领略出那种大诗人的气魄和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境界;仍然能清新地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非凡魅力,欣赏到毛泽东诗词中美的升华。
毛泽东创作的诗词究竟有多少
毛泽东一生究竟创作了多少诗词?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可能谁也无法回答。我们只能就目前所能看到的有关资料(报刊、书籍、文章、文献、档案、网络文章等等)作一些推测。
在毛泽东生前,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上,公开发表了他亲自审订的18首诗词。1958年1月1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发表《蝶恋花·游仙(答李淑一)》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将这首词同以前的18首合编成册,分别于当年7月和9月以不同版式出版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同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送瘟神二首》后,文物出版社于次年9月将这两首诗收进“十九首本”,出版了《毛主席诗词二十一首》。1962年5月,《人民文学》5月号发表《毛主席词六首》,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排印《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将这六首词收入该书,加上臧克家《和青年同志谈毛主席的<</SPAN>词六首>》一文,于同年11月出版增订本,书名改为《毛主席诗词讲解》。1963年12月,为庆祝毛泽东70寿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线装宣纸本、毛边纸本、平装甲种本、平装乙种本四种版本隆重推出《毛主席诗词》。书中除以前结集出版过的27首外,新收入没有发表过的10首,共37首。出版过的27首在收入本书时,作者作了进一步的校订和改动。书中除作者自注外,编者未加注释。这是一部在较长时期里影响较大的诗词专集,也是迄今为止印数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一个版本。这本书在1974年出了第2版,个别词句有改动。1976年元旦,《诗刊》1月号发表了两首毛泽东在邓颖超“压迫”下做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1976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新发表的这二首词同原来发表的37首合编在一起,以金装和平装两种装帧出版了新版《毛主席诗词》。同月,文物出版社也以16开和20开两种开本出版了线装增订本《毛泽东诗词三十九首》。因此,毛泽东生前,经他本人首肯发表的诗词只有39首。就其数量而言,并不太多,但“质胜于量”。
毛泽东逝世后,1986年9月,为纪念毛泽东逝世1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胡乔木主持编辑、邓小平题写书名的《毛泽东诗词选》,共收入诗词50首,它首次以作者生前是否校订定稿为标准,将毛泽东诗词分为正编和副编,都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正编42首,都经作者校订定稿;除《贺新郎·挥手从兹去》、《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贺新郎·读史》3首是在作者逝世后由中共中央1978年9月决定发表的以外,都是作者生前发表的。副编8首,是作者没有准备发表,但流传较广或较有纪念意义的作品,内5首曾陆续见于近年的各种出版物。此书另将作者3封关于诗歌的信作为附录。在此基础上,中央文献出版社于1996年9月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这是《毛泽东诗词选》的增订本,增收17首,其中9首是第一次发表,并对原书的注释作了增补,对原注中的某些讹误作了订正。本书共收入毛泽东诗词67首,基本上囊括了毛泽东生前校订稿和正式发表过的、以及不准备发表或不愿发表的诗词。并以此为蓝本,约请全国著名学者、专家、诗人等70余人撰写鉴赏文章。2003年12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又出版了《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共收入毛泽东诗词72首。其中正编42首、副编25首,均为《毛泽东诗词集》中的诗词;附录收入5首,为尚未正式发表,但多见于多种出版物的诗词;以及公木等69位著名学者的鉴赏文章;另外附有毛泽东诗论13篇。这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毛泽东诗词集及毛泽东诗词鉴赏集。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新的毛泽东诗词注释本如雨后春笋,涌现了大批个人著述。比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有臧克家主编、蔡清富、李捷副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1996年5月第2版)。此书共收录毛泽东诗词56首及其王季思等54位知名学者的鉴赏文章,另附《毛泽东同志关于诗的五封信》和贺敬之等12位知名学者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文章13篇。
有蔡清富、黄辉映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大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具体讲解了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中的50首诗词。
有季世昌纂辑的《世纪风采》专辑《毛泽东诗词》(新编足本,1993年12月版),此书共收录毛泽东诗词73首。其中第一辑39首,系毛泽东生前经他本人亲自审定、首肯发表的;第二辑11首,系毛泽东逝世之后,经中央有关部门审定,并正式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第三辑23首,系毛泽东逝世之后,截止1993年,散见于有关书籍、报刊,未正式收入《毛泽东诗词选》的作品。
有胡忆肖、鲍晓敏、胡兴武编著的《毛泽东诗词白话全译》(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2001年5月修订第1版),此书共收录毛泽东诗词141首。其中第一辑70首,大部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权威出版部门结集出版过,少量的也经过反复考定,证明确为毛泽东所作,不但完全可靠,而且具有很大的权威性;第二辑24首,是转抄自国内出版的各种出版物,经过反复核查,也证明多为毛泽东所作;第三辑20首,有的还是比较可靠,有的可靠程度不高,是否为毛泽东所作,有待进一步核实;第四辑19首,不完全是毛泽东所作,有改作,有联句,有续诗,虽程度不一,但均系毛泽东与同时代的人或古人共同创作的;第五辑8首,曾广为流传,据称是毛泽东所作,但经广大研究者多次考定,认定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为毛泽东所作,由于其知名度较高,尚存争议,所以编者姑且录以备考。此外,本书还有两个附录。附录(一)为“两行诗”80首,包括对联(联句)、题词等,其绝大部分为毛泽东所作,或者与他人合作,但也不能排除其中极少数作品不是毛泽东所作,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鉴别;附录(二)是毛泽东关于诗的12封信,其中可以发现一些毛泽东有关诗歌的精辟见解。
有公木著的《毛泽东诗词鉴赏》。当然,还有很多值得一读、值得一提的专著,由于本文篇幅有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最近几年,又陆续出版了一些专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麓山子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此书分正文、附录两大部分,都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正文分在青少年时期的诗词、在土地革命时期的诗词、在抗日时期的诗词、在解放战争的诗词、在新中国时期的诗词五部分,收录112首。附录有六。附录一:毛泽东诗词补遗,收录13首;附录二:毛泽东诗词存疑,收录33首;附录三:毛泽东论诗词汇辑;附录四:毛泽东对自己诗词的修改与解释;附录五:毛泽东书法作品赏读;附录六:主要参考书目。全书共收入毛泽东诗词158首,这是目前刊载毛泽东诗词最多的一本书。
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参考有代表性的毛泽东诗词集、鉴赏集和网络信息,把它们所收录的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加以汇总,迄今为止,见诸书刊、网络而流行于世的毛泽东诗词有207首(详见本书《207首毛泽东诗词作品》,除两行诗)。
诚然,从存疑的角度看,这不一定完全是毛泽东创作的诗词,但毛泽东一生中所创作的诗词也不只是这207首。从民间流传及有关专家学者、诗人、老者的回忆中,还存在许多认为是毛泽东所作的诗词。譬如有一种说法认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曾把自己的诗词作品结而为《风沙集》,并把付印的《风沙集》分送给了几个友人,这里面就已收录毛泽东诗词70首,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毛泽东的全部诗词创作就肯定不止我们目前收录的这个数字。所以,毛泽东诗词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鉴别与认真辑佚。
诗人毛泽东的出现及毛泽东诗词的流传
毛泽东诗词开始令人瞩目或者说使诗人毛泽东崭露头角的,应该是重庆谈判期间应柳亚子先生“索句”之请而书赠柳亚子的、于1936年2月7日晨在陕北一农家小炕上创作的、于1945年11月4日发表在《新民晚报·副刊》上的《毛泽东词·沁园春》(后改为《沁园春·雪》)。该词一出,《新民晚报》便附注,说它“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故步韵、唱和、评论者众;有10多种报刊发表了唱和之作,为全国文化界所瞩目。当时赞成者有之,攻击者有之,轰动了山城,震撼了中国和世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一名外国人曾赞誉毛泽东是“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可能也缘于此.
毛泽东诗词得到毛泽东本人同意正式公开集中发表,是1957年《诗刊》创刊时,首次发表的《旧体诗词十八首》。此后,注家蜂起,释者云集,毛泽东诗词版本经年刊行不断,毛泽东的“诗人”之名遂风靡全国。
毛泽东诗词得以家喻户晓、人们普遍熟知,并使得喜爱毛泽东诗词的有志者受益匪浅的应该归功于“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中对毛泽东思想的狂热宣传与普及教育。王璜鑫先生于1992年1月在美国费城为《毛泽东诗词选》电子版第1版作“序”时,开门见山地写道:“也许可以夸张地说,西方的文明和文化的普及,应归功于基督教所强加的人必诵咏的《圣经》,而我们的古典诗词知识,也许应归功于毛泽东的诗词在文革期间的广泛普及。”从生长在这一时代的人来分析,我看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习与宣传毛泽东思想,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已成为一种政治文化时尚。这一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了群众性学习、宣传、歌唱毛泽东诗词的热潮,人们对毛泽东诗词的热情空前高涨,毛泽东诗词被当作“最高指示”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毛泽东诗词被当作贯彻“最高指示”的政治任务。据报道,1966年3月至1976年8月,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有1820家印刷厂承担了毛泽东著作的印刷工作,十年间共印刷《毛主席诗词》4亿册。平均每年有40余种毛泽东诗词版本问世,其中1967、1968两年的出版数量尤其可观,各种版本达200多种,占整个“文革”时期出版的毛泽东诗词版本种类的二分之一。
“文革”时期由于没有版权限制,任何版本都可以随意翻印,因而出现了大量的翻印本。群众组织和非出版机构编印的非正式版本,远远多于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正式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许多版本收录了一些尚未公开的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关于自作诗词的批注。但由于资料来源不一,加上辗转传抄,个别字句多有错讹。还有的版本,误将江青书写的毛泽东诗词当作毛泽东手迹插入正文,更有甚者,居然将他人的诗词误为毛泽东诗词收入书中而不加以说明。有的注释,带有浓厚的宣传成分,重视政治诠释,轻视艺术鉴赏,任意曲改,肆意拔高,牵强附会,互相抄袭,内容雷同,其学术价值不大。
八十年代,个人崇拜降温,人们对毛泽东诗词的不正常狂热过后,出现了一个相对沉寂和反思时期。很多大学停开了毛泽东诗词课,报刊上发表的有关研究文章寥寥无几,毛泽东诗词版本的出版也随之骤减。从1980年到1989年,全国只出版了20余种,然而虽少却精。
对于毛泽东诗词的全面搜集、辑录、注释并加以系统研究,应在毛泽东逝世后。尤其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1993年前后,各地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毛泽东热”,中外毛泽东诗词爱好者和研究者阅读、欣赏和研究毛泽东诗词的文章,相继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毛泽东诗词全编、毛泽东诗词选集、鉴赏、赏析、赏读、解读、新探、注释、手迹、曲谱、索引、字帖刻印以及其它有关专著、精编、精印等书的出版已达到了空前活跃时期。
2003至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送书下乡工程,这是一次有组织性的在全国范围内、向广大农村送书,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掀起学习科技文化经济法律知识的新举措。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胡为雄编著,2002年9月第1版)被作为适合农村的优秀图书之一,送至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室)。
此后,毛泽东诗词的流传越来越广,在民间、在网络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有关毛泽东诗词的文章和信息。
毛泽东诗词在流传过程中,主要以文字形式传播。除汉文版外,还有少数民族版、对照文版、盲文版和外文版。
少数民族文字版计有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藏文、朝鲜文、哈萨克新文字和维吾尔新文字等13种。
对照文版,是便于读者学习语言而出版的一种版本,计有21种。有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对照,有汉文与外文对照,采取双单页两种语言对照的方式排印。

盲文版仅有5种。
最早把毛泽东诗词译成外文传播到国外的,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以编辑在书籍中的形式介绍的。1937年,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由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首次向西方世界披露了毛泽东著名的诗作《长征》。此后,1949年,美国著名诗人、传记作家、中国诗歌研究家罗伯特·佩恩英译了《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正式向西方世界介绍毛泽东诗词。五十年代初期,苏联开始翻译和发表毛泽东诗词,最早译成俄文的也是《长征》。1953年,日本出版《人间毛泽东》一书,收入福本和夫写的《天衣无缝的书和诗》,该文介绍了毛泽东的诗词。1957年,波兰《新文化周刊》第14期发表了毛泽东的十八首诗词波译本,影印刊出了毛泽东给臧克家等人的信的首页原文并附全部译文。1966年7月,阿尔巴尼亚作家艺术协会月刊《十一月》译载了毛泽东的四首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到韶山》、《七律·冬云》。
1957年,国内结集发表和出版毛泽东诗词之后,国外有20多个国家出版了毛泽东诗词,使毛泽东诗词在世界较大范围出版和传播。国外出版的译本有从中文直译的,也有从英文或其他文本转译的,计有英、俄、法、德、日、印度、希腊等几十个国家和民族40多种文字。
毛泽东诗词有外国学者翻译的,也有中国学者翻译的,有国外出版的译本,也有国内出版的译本,比较而言,国外出版的译本多于国内的译本。在众多外文译本中,英译本种类最多,约有30种,法译本和日译本次之,分别有10种左右。毛泽东诗词外文译本的大量出版,将毛泽东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得毛泽东作为一位二十世纪的东方诗人享誉全球。
据《毛泽东诗词全集》的编者统计,1957年至2000年40多年间,国内外500多家出版社和机构出版过毛泽东诗词,各种版本约有1140余种。从不同文字看,有汉语版1000余种,外文版110余种,少数民族版10余种,对照文版20余种,盲文版5种。如果统计到现在为止,那就更多了。
在学习欣赏毛泽东诗词过程中,我们联想到中国古代,编成于春秋时代的《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共有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为今文诗学,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毛诗》为古文诗学,盛行于东汉以后,魏晋后通行的就是《毛诗》。因毛家独存,故以《毛诗》称《诗经》。相传研究《诗经》及其训诂学问的古文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是毛亨,据称其诗学传自子夏,曾作《毛诗故训传》,以授毛苌。故世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但汉书只载言毛公,不载名字。长期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它对中国二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广深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因此“毛诗学”的开创者与后继人也同样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与尊重。
自1993年以来,有学者从学术本身和现实的可能性分析,建言或赞同构筑新的“毛诗学”,即评析、研究毛泽东诗词及其相关联系的学问,值得探讨,也正在探讨。《毛泽东诗词》能否与《诗经》相提并论,今天的“毛诗学”与古代的“毛诗学”是否矛盾、是否能誉为古今双璧,有待百家争鸣与实践检验。
但不管怎样,只要细读毛泽东诗词,认真研究毛泽东诗词,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诗词是在流传中研究,在研究中流传。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是吸取了《诗经》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与精华,毛泽东诗词可独树一帜,并能流传于世。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色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人千千万万,鉴赏者、注释者、评论者见仁见智,观点不一,水平不齐。有褒扬的,有诋毁的,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鉴赏者、注释者、评论者如此;毛泽东也一样,是人,不是神。在毛泽东一生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将永载史册。但他晚年却犯了很大的错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纵观他的一生,他的功绩远远大于过错,历史自有评说。然而,不管你的政治观点如何、生活方式如何,但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是一位直接或间接、正面或负面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的巨人。他创作的诗词,虽然不可能十全十美、玉无瑕疵,但经过他本人或与他人多次修改后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作品,熔铸了当代诗词精英的智慧,在当代诗坛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特点显著,特色鲜明,给人以启迪、以借鉴、以自信、以激情。毛泽东博大精深的思想,包括精辟的革命理论、崇高的社会理想、深邃的人生哲理等等,都在他的诗词中得到生动的艺术表现。
一、 毛泽东诗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壮阔和壮阔之中的忧思。其大气磅礴、豪迈奔放、立意高远、吞吐万物、涵盖古今的气势,超过了在他之前的所有诗词大家,显现出一种真正的伟大与崇高。他挥写的常常是万里江山、千军万马的宏伟场面。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万水千山只等闲”、“欲与天公试比高”、“百万雄师过大江”、“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历来的注释者都强调这是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但如果仔细阅读后慢慢品味一下,这字里行间却也常常流露出一种曹孟德的“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的隐隐惆怅。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等等。似乎觉得在壮阔的意境中隐蕴着淡淡的忧思。在诗词中,他用得最多的是“万”和“苍”这两个意境高远辽阔的字,也许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人生哲理的叹息。
二、毛泽东诗词的历史内涵较为丰富,地域涵盖面广阔。细读毛泽东诗词,我们不难发现,它浓缩着排列着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不周山(共工)、黄帝、舜尧、屈子、孔子、陶令、秦皇汉武、霸王、魏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军阀重开战、红军长征、百万雄师过大江、六亿神州、长安、长沙、武昌、洪都、昆仑、九嶷山、庐山、井冈山……这些词语的出现,正是对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名人与地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此外还点缀着“小小寰球”、“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土豆加牛肉”……这些与中国历史有关联的国际社会、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史实,来衬托中国历史,来说明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是融为一体的,并不是一部孤立的社会史。另外,对宇宙的臆想与描写,如:“梦寥廓”、“重霄九”、“玉宇”、“琼宇”、“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等,说明了中国与地球与宇宙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诗词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溯于上古,立足当代的生动形象描写,显示出毛泽东知识的渊博及独具匠心的艺术素养。
三、毛泽东诗词最成功的一点,则是用古诗词体裁及大量典故来描写现代题材。如灵活运用四言诗、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忆泰娥、念奴娇、沁园春、浪淘沙、浣溪沙、水调歌头等古诗词体裁,以及恰当引用“战地黄花分外香”、“不可沽名学霸王”、“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东临碣石有遗篇”、“牛郎欲问瘟神事”、“金猴奋起千钧棒”等典故来描写现代战争题材或现代史题材,凸现了毛泽东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别具一格的艺术技巧。
四、毛泽东诗词中采取借用、引用或化用的修辞方法,出神入化,令人注目。借用、引用或化用是在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方法,而毛泽东喜欢借用、引用或化用他人的诗句,更是情有独钟。这一点使古典正统先生们大为反感,因此贬其诗词为“抄袭”或“模仿” 。而实际上这些借用、引用或化用之句都有许多神妙之处。据说唐朝诗人李贺对他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借用、引用或化用李贺的诗句也比较多。例如:“一唱雄鸡天下白”源于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人生易老天难老”和“天若有情天亦老”则是出自李贺的原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另外,借用、引用或化用其他诗人的诗句也屡见不鲜。例如:“我欲因之梦寥廓” 源于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挥手从兹去”本于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东临碣石有遗篇”出自曹操的“东临碣石”;《五古·挽易昌陶》中的 “采采馀孤景”则化用《诗经·蒹葭》中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但是,细细品味这些诗词,我们不得不佩服毛泽东借用、引用或化用的诗句恰到好处,而炼字比原句更妙,感染力更强,主题更突出,意境更贴切。
五、毛泽东诗词给人印象最深的另一个特点是粗犷。纵观毛泽东其人,有人认为他为政似秦始皇、朱元璋,诗词偶如曹操,灵魂深处又似乎有一个“孙悟空情结”,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个性。他的性格有点像他的父亲粗暴倔强,也有点像他的母亲温和慈祥。这种性格从他的传记及他人的回忆录中可以得到印证,从他的诗词中更能窥一斑而知全豹。用古典诗词体裁写现代题材最难的一点,就是突出粗犷的个性特点。而毛泽东特有的个性和丰富的阅历却成全了他诗词创作的成功,粗犷的特点跃然纸上。有学者认为,这是“马背上哼成的诗”的特征,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诗词真的就是马背上哼成的,而只是表明,这些诗词创作于战争环境之中,创作于战斗与行军的间隙,创作于“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而迸发出灵感与激情之时。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使得战争时期的毛泽东诗词显得动感十足,色彩十足,豪气十足,自然也粗犷十足。如:“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赞”、“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直指武夷山下”、“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狂飙为我从天落”等等。青年毛泽东尚且如此,而老年的毛泽东更粗犷得什么都不讲究了,以至于冒出著名的“不须放屁……”这样的佳句来。
六、简约洗炼、意蕴深远,读来抑扬顿挫,是毛泽东诗词的又一大特色。毛泽东善于炼词造句,善于吸收和运用佳文优诗及民间的语言精华,善于以极少的文字来表达极丰富的内容和极深的情感。在他的诗词中(两行诗除外),最短的词只有16字(即《十六字令三首》),最长的诗97句,386字(即《四言诗·祭母文》)。但不管篇幅大小、文字多少,这些诗词都饱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语句沉着,笔力矫健,读来韵味盎然,朗朗上口。毛泽东对诗词中字、词、句的斟酌,不耻下问,虚心采纳他人的意见与建议,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精神,令人钦佩不已。例如:《长征》诗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句中的“水拍”原作“浪拍”,毛泽东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一字之师”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实践中,像他这样求教于他人(如郭沫若、柳亚子、臧克家、周世钊,梅白等先生)修改诗词或自己几易其稿力求精炼的故事比比皆是。又如: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全部过江,晚上占领南京城。毛泽东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闻讯后,欣然命笔挥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完这首诗后,他可能觉得书写不太满意,遂将其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秘书田家英却以之为宝,从篓中检出叠好。1963年,毛泽东主持编辑《毛主席诗词》,田家英将此诗呈送,毛泽东看后哈哈大笑:“哦,我还写过这么一首诗,写得还可以,就收进去吧。”又经再三斟酌,这首弃而复得、脍炙人口、史理相融的励志名诗才被收录,遂得以流传。
七、毛泽东诗词是成功运用形象思维的典范。毛泽东具有极其丰富的想像力,在创作诗词中常常借助夸张、比喻、借代、象征等艺术手法,以物喻人,使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特别在他晚年,采用这些艺术手法更为娴熟。比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苍蝇”、“蚍蜉”、“落叶”、“鸣镝”都有所指,而非写实。
八、毛泽东诗词在气势和感情上融古诗词的豪放与婉约之所长,豪放处可见其细腻,婉约中可显其豪放,并敢于创新。例如,一般调寄《浪淘沙》的,均为婉约之章。为什么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却风格豪迈呢?评论者众说不一。毛泽东在谈到该词的缘起时说:“李煜写的《浪淘沙》都属婉约一类,我就以这个词牌反其道而行之,写了一首奔放豪迈的,也算是对古代诗坛糜弱之风的抨击吧。”可见毛泽东敢于创新的勇气与魄力不同凡响,具有更高层次的诗境。他在对自己的诗词评价时称其为“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凄婉与豪壮兼而有之,或熔于一炉,或相得益彰。他为旧体诗词的革新和新诗的创作提供了范例,也许这是毛泽东诗词巨大的魅力之一。
九、毛泽东诗词诠释了他的人生。有句俗语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这话有一定的哲理。综观毛泽东诗词(包括他的诗词手迹),我们也可以说“诗如其人”。毛泽东曾题词曰“诗言志”,就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激荡的思绪和绵绵的深情以及伟大的人格。他的诗直抒胸臆,表达着心灵深处的奥秘。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毛泽东。他是政治家,他的诗词和他的政论文章一样,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蕴藏着伟大的政治抱负;他是军事家,他的诗词和他的兵书一样,孕育着浓郁的军事情趣,挥写了金戈铁马,血浴战场的悲壮;他是思想家、哲学家,他的诗词和他的哲学著作一样,始终思考着怎样“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探索着“人生易老天难老”以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人生哲理;他是诗人,诗词中流露了诗人所特有的情感与意志。是啊,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不是神,是人,有七情六欲,有悲欢离合,有爱有憎,有甘有苦,有血有肉有脊梁有灵魂,为什么不能在诗词中流露与抒怀呢?
十、毛泽东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是表现美、铸造美、概括与升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毛泽东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优良传统。在毛泽东诗词中,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例如《沁园春·雪》,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衬托,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没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阕以“江山如此多娇”为警句,既总括了前面雪景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柳亚子先生高度评价了这首词的美学价值,认为“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十一、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讴歌了革命的理想与信念,赞颂了团结奋斗不怕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例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说明了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亦如此,沧海桑田总是更替着,新生总是战胜腐朽。又如:“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突出了井冈山红军对黄洋界保卫战必胜的信念和军民团结“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的斗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在他晚年的诗词中更为突出。此外,毛泽东诗词中很多诗句,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犳,更无豪杰怕熊罴。”等等都是讴歌人生信念,赞颂不怕困难、藐视困难、并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的大无畏精神的诗句,都是含有深刻哲理的诗句。这些诗句,蕴含了毛泽东的精神与物质辩证法,展现了毛泽东的精神世界,从而给我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十二、毛泽东诗词凸现了一种文化气象。有学者认为,毛泽东诗词是独具风神的艺术品,但最为根本的是中国现代史上吐纳风云、评说春秋、飞扬情志的文化气象。如果说它们是诗词,乃是大写的诗词,是拥抱着现代中国史的大事件、大智慧的诗词,是现代历史的创造者对正在创造中的历史,进行巨人般的关照、领悟和审美把握的结果。它可以使我们受到潜移默化的诗教,提高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品位。
毛泽东诗词是我国当代诗词的精品,是中华诗词的瑰宝,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龙剑宇先生在《毛泽东的诗词人生》的引言中说:“读毛泽东的诗词,不在于学其格律、形式,而在学其恢宏气势、博大境界、深刻内涵和精辟语言。”我看这也许能给我们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