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东厂厂督 明王朝东厂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事?

大明之东厂厂督 明王朝东厂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事?

  1402年6月,朱棣率“靖难”大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不久后朱棣正式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燕王朱棣是通过靖难起事夺取皇位,以武力非法夺取了建文帝政权,社会上流言四起。为此朱棣任用亲信纪纲统领锦衣卫,以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监督。但纪纲横行霸道,肆无忌惮,渐渐脱离朱棣的掌控,竟欲篡权谋反。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为最高长官,全称职衔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为提督东厂,部属尊称其为“督主”或“厂公”。东厂初设时提督东厂之职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后因事务繁杂,改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此外东厂还有掌班、领班、司房等职务,人员不定。

  东厂的掌刑官并不是太监,而是用锦衣卫的千户、百户担任。其中有掌刑千户一人,理刑百户一人,也称之贴刑官。至于那些“基层办案人员”,也全部来自锦衣卫,“轻黠獧巧者乃拨充之”。役长也叫“档头”,“帽上锐,衣青素衤旋褶,系小绦,白皮靴”,专门负责侦查。档头手下有“番子”数人,专门从事抓捕、拷问。

  正德元年,以刘瑾为首的“八虎”专权乱政,刘瑾命人杀死东厂太监王岳,命丘聚代之,又设西厂以命谷大用。他们广派侦查人员,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见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转相避匿”。东厂番子在京城活动,谋取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朝廷官员也遭到迫害,“御史柴文显、汪澄以微罪至凌迟,官吏军民非法死者数千”。此时的东厂才“威名远震”。

  崇祯帝即位后,立即将魏忠贤处置,但他并未将东厂废除,反而任命“王体乾、王永祚、郑之惠、李承芳、曹化淳、王德化、王之心、王化民、齐本正等相继领厂事,告密之风未尝息也”。1642年御史杨仁上疏建议废除东厂,崇祯帝依旧没有采纳,反而为东厂辩护。1644年3月备受崇祯帝信赖的太监打开彰义门,北京城陷落,崇祯帝自缢,大明王朝灭亡,而建立224年的东厂也宣告灭亡。

  东厂原本是皇帝为巩固皇权所建立的特务机构,但却最终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更加讽刺的是,在东厂大堂内悬挂着岳飞的画像,提醒着东厂的缇骑办案毋枉毋纵,而且堂前还竖立着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实在是可笑之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7951/87512275283.html

更多阅读

吓死人不偿命,明朝东厂绝代酷刑---梳洗 东厂酷刑

前言:东厂酷刑是历代王朝中最为残酷的,我潜心研究多年,现在起点网连载小说《浩荡百川流》,对东厂酷刑有精到的描述。东厂酷刑最让人身心颤栗的莫过于梳洗之刑,下面这个《浩荡百川流》节选对东厂梳洗之刑有着极为阴森恐怖的描写,发上来,让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哲理成语故事的哲理 哲理成语故事

释义:①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② 桑榆:西方日落处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意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锦衣卫‘东厂、西厂’的来历 明朝东厂 西厂 锦衣卫

锦衣卫'东厂、西厂的来历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锦衣卫原为内廷御

东厂仅一位剧本 小品剧本

  表演者:冯翊钢、宋少卿、黄士伟    序  冯:东厂,是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直接受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政府单位的管辖。而皇帝的亲信卫队——锦衣卫,就是东厂的鹰犬、爪牙。后来在大明朝还设置过西厂、内厂,可惜啊,时间都不长。唯

东厂、锦衣卫与绣春刀 锦衣卫与东厂

这两天听说放起了《绣春刀》,可怜我这前武侠迷疲于奔命竟看不得。知道大致是几个锦衣卫与东厂头子魏忠贤江湖恩怨的事,知道里面一个锦衣卫是张震演的沈炼。这导演大概知道明朝有个原型,叫沈錬,是货真价实的锦衣卫,只不过生在嘉靖年间,上书

声明:《大明之东厂厂督 明王朝东厂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事?》为网友穿白襯衫的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