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困
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兵家修炼》
【每周读点兵学,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形”有形体、实体之义,题目“军形”即为军事形体。军事形体包括兵马、粮草、军械等军事资源,是一个军队的实力所在,因此军队的形就是军队的实力。实力是客观的,它是将领用兵作战的基础。本篇就从客观的实力出发,讲一讲以实力取胜的策略。
如果对手的实力比我方强,也就是说对手能够调动的军事资源比我方多,那么从客观上而言,我方无法战胜对手。对手实力的强弱由他们的治国、治军能力决定,这不是我方能够控制的,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能不能战胜对手的主动权在对手手上。对手治国有道,治军有方,具备了不被我方战胜的实力基础,那么就不是我方想战胜对手就能战胜的。

用兵作战最重要的一条理念是:“胜可知而不可为”,即胜利可以预知但不可强求。如果敌人的实力比我方弱,可以得出的判断是我方的胜算更大;如果敌人的实力比我方强,那么就不要强求取胜了。我方可以通过积累实力、养精蓄锐,做到不被敌人战胜,但却无法做到一定可以战胜敌人。作为睿智的兵家,最重要的智慧是正视现实,有所为有所不为。
既然“不能使敌之可胜”,那该怎么做呢?一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说,首先发展自己的实力,做好防守工作,保证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最后,当时机成熟时出兵消灭敌人。二是,“胜于易胜者也”,即攻打那些实力比我方弱小的敌人,凭借我方的实力优势毫无悬念地打败敌人。
以形胜策略会导致使用该策略的将领“无智名,无勇功”。这是因为在常人看来,以实力取胜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没什么了不起的。比如,《兵家修炼》坚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兵学思想系统地展现给读者,读者掌握兵学后感觉兵学好像也不是特别神妙嘛。相反,如果故弄玄虚,违背原意,把兵学解释得神妙莫测,无所不能,反而能够使读者觉得兵学智慧高深莫测了。
有句话叫做“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得好就可以赢得轻松自然,虽然这平凡的过程不吸引人;选择得不好就得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九死一生,但这传奇性的过程却能带来荣誉。所以厉害的不是如何努力,而是如何选择。兵家须淡泊功名,做最智慧的选择。我最佩服的人之一便是任正非,华为一直低调默默积累实力,当某一天大家注意到它的时候,发现华为竟然已经强大如斯了。人性总是喜欢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反败为胜的惊险,但作为一个睿智的兵家,须能看透平凡背后的大智慧。做非常之事的未必是非常之人,做平常之事的也未必是平常之人。
《始计篇》中大师父曾指出实力取决于“道、天、地、将、法”,这五者中的“天”与“地”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只能适应、利用。剩下需要君主与将领去建设的就是“道”与“法”了,所以大师父说积累实力的办法是“修道而保法”。修道就是完善制度,凝聚人心,最重要的就是合理分配利益,激发众人干劲,使大家的力往一处使;保法就是严明法律,该赏的赏,该罚的罚,绝不含糊,保证法律的权威。有句很经典的话叫做“真正的战斗在开战之前”,确实,开战之前的准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胜负。实力是在战前修炼好的,因此以形胜策略体现了这种思想。
根据是否运用以形胜的作战策略,大师父将军队分成了“胜兵”和“败兵”两类。“胜兵”是有了胜算才与敌人交战的军队,其往往胜多败少,因此大师父称其为“胜兵”;“败兵”是先打了再说的军队,其往往胜少败多,因此大师父称其为“败兵”。把大师父的这种兵家思想运用到做事上来,那么可以将人分为两类:一种是成功的人,这种人有一套成功的做事方式,他们有可能现在没有成功,但只要努力下去终会成功;另一种是失败的人,这种人有一套失败的做事方式,他们有可能现在很成功,但终究摆脱不了失败的结局,比如那些投机者。兵家修炼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养成一套成功的做事方式。
《军形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力是基础,兵家应踏实做事,须懂得养精蓄锐、厚积薄发。
如果实力比敌人弱小却又不得不战,那又该如何呢?发挥将领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下一篇《兵势篇》的主题,敬请关注。
【示例】
有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在“以形胜”方面就做得不够好了,七出祁山企图消灭强大的魏国,结果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反而大大地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倒是不为人们所乐道的司马懿一直秉持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用兵策略,任凭诸葛亮如何引诱都坚决不出战。
【经典名句】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翻译:首先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打败,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
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翻译:能够做到不被敌人战胜,但不能做到必定战胜敌人。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翻译:善于防守的将领,防守时就像藏于很深的地下,敌人莫测其虚实,无从下手;善于进攻的将领,进攻时就像从天而降,出其不意,势不可当。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翻译:因而善于作战的将领取得胜利后,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猛的战功。
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翻译:在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下,不放过任何打败敌人的机会。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翻译:因而能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抓住胜机再与敌人交战,易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人交战再企图取胜。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