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以儆效尤出处是先秦,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一年》:“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中,那么以儆效尤的意思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以儆效尤的意思是什么?
中文发音:yǐ jǐng xiào yóu。
成语解释:儆:告诫;警戒;效尤:效仿过错;学人家做坏事。用对某些坏人坏事的惩罚来警戒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成语使用:动宾式;WWw.aIhUaU.COM作谓语;同杀一儆百
发音技巧:儆,不能读作“jìnɡ”。
书写技巧:儆,不能写作“敬”。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近义词:杀一儆百、杀鸡儆猴
反义词:如法炮制
英语翻译:punish sb. as a warning to others
以儆效尤造句:
1、老板惩罚那个工人,以儆效尤。
2、罚款作为一种手段,必须与教育相结合,方能惩前毖后,以儆效尤。
3、所以,他们转而越加依赖迁怒突出的作恶者,希望借此以儆效尤、威慑其他网络公司。
4、埃尔斯伯格和其他两位前告密者警告说,美国情报部门会“极尽所能惩罚这位‘维基解密’的创始人,以儆效尤。”
5、人权组织表示,当局在军事法庭对他们进行审判,以儆效尤。
6、与此同时,依据有关法律、纪律规定,严肃惩处各类违法违纪人员,以儆效尤。
作者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 (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的品行和对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们即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作“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
汉初,肥城置县伊始,就在县城兴建了“左传精舍”,并立重修碑以志。公元1~6年(汉平帝时),《左传》初立学宫。公元25~56年(东汉建武年间),《左传》复立。《后汉书·郑兴范升、陈元、贾逵、张霸列传》载:陛下知丘明至贤,亲受孔子,而公羊传谷梁传闻于后世,故诏立《左氏》。晋夏侯湛赋诗赞左丘明曰:“世乱谗胜,君子道忧。丘明达圣,致志《春秋》。微言逃难,旁行不流。庶几斯文,希志训猷。”
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编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历史经典之一。
左丘明经典语录: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左传·昭公十一年》 —— 左丘明名言
见《左传·昭公十一年》。末:树梢。折(shé蛇):断。掉:摆动。这两句大意是: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末与本,尾与身是矛盾的统一,末大与尾大都超过了树与动物承受力的限度,所以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树被折断,尾不摆动。可用于对世事的体察和对矛盾转化哲理的说明。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 《左传·裹公二十四年》—— 左丘明经典语录
见《左传·裹公二十四年》引古语。太上:最高。这几句大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这几句把树立德行看得高于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足见古人对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不可忽视。作者在~之后接着说:“虽久不废,此之渭不朽”,意谓树立德行.建功立业并留下言论著作,作到这三点,人虽死了,也永远不会磨灭,这就叫不朽。以上就是今天爱装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以儆效尤的意思是什么的全部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