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70年前日本战败。东亚区域内,中国历时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结束,这是中日两国在50年内发生的第二次战争。与这次战争的法西斯侵略性质相比,1894年的甲午战争,更像是日本在清朝主导的东亚“天下”体制下的一次冒险。然而它成功了,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朝鲜成为“独立”国家,而非清朝藩属国。
日本并非第一个挑战传统东亚“天下”格局的国家,1884年的中法战争之后,中法签订了诸多条约,清政府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藩属体制逐渐解体,东亚“天下”格局渐渐崩塌。1945年9月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时,东亚区域内的“普天之下”,已经不是“王土”,尽是“民族国家”。而作为主导者的中国,也早已去除王朝国家的胎记,努力从“古代中国”的母体中再孕“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定义下的民族国家靠拢。各类族群被重新定义为“民族”,组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然而时至今日,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现代中国人尽管有“中华民族”的认同,但仍然出现身份认同的群体焦虑:“我们从何处来?”“中国人是什么?”“中国又是什么?”“中华民族缔造了现代中国,谁又缔造了古代中国?”
这些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遗忘了古已有之的身份认同观,被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浸染的我们,能说清吗?
康熙全览图
腾讯文化:这个体系是基于文化认同还是利益交换?
李大龙:我把这个体系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以汉唐为例,在汉朝,一开始是汉朝一个体系,匈奴一个体系。但后来匈奴体系被汉朝体系兼并。兼并以后,匈奴的亚体系还保留着。匈奴跟乌桓、鲜卑的控制关系,汉朝允许保留。我觉得这是互相之间权力与利益的制衡。
汉朝势力在藩属地区不那么直接地实行管辖。汉初给卫氏朝鲜管理周围地区的权力。对于周边的族群,你不能阻止他们去汉朝朝觐,也要防止他们犯边。卫氏朝鲜边疆也利用汉朝授予的权力,对周围地区族群实行兼并和整合。
唐人说中原体系是太阳,边疆政权或族群是月亮和星星。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体系在互动过程中,碰撞、重组,形成比较大的族群。久而久之,到清朝形成了多民族国家中国。当然,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的过程中,其周围也形成一些如朝鲜、日本、越南等的国家。
腾讯文化:东亚特有的“天下”格局体系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存在着,西方入侵后,他们是怎么认知这种体系的?
李大龙:我国学界一般不认同以中国中原王朝为核心主导的东亚“天下”体系,以为是想象中的国际关系体系,但实际上近代鸦片战争初期西方人是承认这个体系的。法国占领越南、英国占领缅甸,都要跟大清签条约。条约里要求清朝承认它们独立,摆脱宗主国身份,尽管清朝并没有认为它是“宗主国”,但说明了西方人对这个体系的认同。
朝鲜人称清朝为上国,与殖民体系截然不同,是东亚特有。清朝只是作为主导者,一般不过多干涉藩属国的内政,偶尔控制一下外交。比如朝鲜处理别国漂流过来的流民,是直接送到清朝,由清朝再跟外国交涉。
在这种体系下,清朝对疆域划分,还对藩属国进行照顾。在清朝皇帝眼里,你国归我管,你官是我给。这个地方由我直接管理,或让你来间接管理都一样。由于疆域划分不很清晰,所以造成东亚天下体系没有明确的主权国家边界。
这个天下体系,清朝放弃了。由它主导的东亚“天下”政治格局被西方殖民体系所取代,在这一体系上生长的独特族群理论,受到了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严重影响,我们好多学者也放弃了,这个话语体系没有了。我们就跟着“民族国家”理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