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顺陵石刻






Shunling shike
顺陵石刻
stone sculptures in Shunling Tomb

   中国唐代杨氏陵园的石刻。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17.5公里处。杨氏是武则天的母亲,死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九月,以王礼葬,当时称杨氏墓。武则天称帝以后,天授元年(690)改称顺陵。
 顺陵地处平原,以屹立在陵园上的石刻之雄伟高大而著称。顺陵陵园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南边有土阙一对,陵墓周围发现方形的内城城址,现存大小动物、人物圆雕30件,以及零星华表石座残件。其中,内城区有石人立像13身,冠履袍带整齐,双手握长剑。石卧羊3件,石坐狮1对。另有破残莲花座1个,均在南门内。城外区陵墓前正南方约650米,有独角兽1对。其北155米处,有立狮1对。距陵墓东、西、北面约400米处,各有坐狮1对。北面还有石马1对,东侧的完好。此外还出土华表顶1件,独角兽以北有石础2个。城外石刻比内城石刻高大精美,大概不是同时所作。内城石刻有的可能是初葬时所作,城外石刻可能是陵墓扩建时所作。城外的立狮、独角兽、坐狮是顺陵石刻艺术的精华。
 陵前道路两侧的1对石立狮,高约3米,长约3.5米,狮身和高约半米的座,用整块青石雕成,嵌在石础之中。东侧是正在蹑足缓步行进中的雄狮,卷鬃虬髯,雄浑威猛。西侧是昂首伫立的雌狮,直鬃,闭口,精力内敛。
                   [立狮]
 在陵前道路东西相对而立的一对石独角兽,高与长各4米多,座高约0.4米,兽和座也是用整块青石雕成,嵌于石础之中。这对独角兽的基本造型是鹿,而顶生独角,下长奇蹄,拖着粗大的长尾,肩生卷云状的双翼。顺陵的这对独角兽形象完美,神态庄重,气度恢宏,是唐陵罕见的大型石刻圆雕。
 和立狮、独角兽同一风格而遥相呼应的,还有陵东、西、北的3对石坐狮。坐狮均高3米左右,胸宽1.10米,座高0.5米。6个坐狮基调一致,而形象神态各异。西面北侧的坐狮,螺鬃盘旋,腮髯奋张,上唇卷翘,舌尖勾起,腕趾筋腱凹凸,爪锋深陷入石,气势逼人。东面南侧的坐狮,鬃鬣纷披,阔口长目,尾巴盘屈而后甩上脊背,雄健而舒放。北面西侧的坐狮,目光如炬,獠牙似剑,筋肉隆起,爪如坚钢,弥漫着活力。
 陵墓雕刻狮子象征墓主生前仪卫,雕刻独角兽象征瑞应祯祥,这是帝王陵墓的一般寓意所在,但是顺陵石刻的形式构成很不一般化。背北面南的双狮顺道路并列,而双独角兽横在道路东西相对而立。雌狮与雄独角兽在西侧,雄狮与雌独角兽则在东侧,构成了置阵布势的纵横交织、气势开合。东、西、北面的3对坐狮,形象态势也全不雷同。这就使得顺陵石刻组群,在统一基调当中有参差错落,体现出对称均衡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法则。
                 谭树桐

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顺陵石刻"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大足石刻 顺陵石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8451/734682139031.html

更多阅读

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 东莞到大足石刻旅游

六道轮回图南宋建造,高7.80、宽4.80、深2.60米。所谓六道就是“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和“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图中挺立无常大鬼(高5.20米),横眉怒目,据说因为大足石刻是密宗佛教的道场,而密宗佛

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20页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报告 大足农村金融调查报告

  重庆大足,因县境内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足石刻名扬四海。邓小平同志1986年参观后邓小平连

大足石刻牧牛图 牧牛图 牧牛图-禅宗,牧牛图-石刻

《牧牛图》,北朝佚名壁画,纵60厘米,横33厘米。《牧牛图》画面用勾线法,线条质朴、沉着、劲健,色彩平涂。《牧牛图》也是重庆市大足县宝顶山石刻中的一组著名石刻图。同时,也是新疆克孜尔第77窟的说法图壁画的一部分,此图中尚残留佛陀的膝部

声明:《大足石刻 顺陵石刻》为网友清风挽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