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保健品市场越发火爆,一些不法经营者采取各种手段欺骗消费者现象有所抬头。由于许多老年人消费知识、保健知识欠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法经营者骗取中老年人的信任,从各个方面打破他们的防范心理,让老人们心甘情愿掏钱买那些所谓的“保健品”。老年人受骗上当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反映强烈。
现场:用小礼品做诱饵老年人容易上当
近年来,除了电视广告营销等传统销售方式之外,以健康讲座等形式销售保健品已经成为行业内的“标配”推销手段。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健康讲座”“赠送礼品”来吸引老年人,并逐步洗脑,最后变相推销没有资质的保健品。
记者在长沙镇长沙村附近看到,一处路边的保健品推销点,老人进进出出,店里很热闹。老人们可以免费听健康讲座,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前几名进店者还可以免费领取鸡蛋,不少老人最后买了不少保健品。
推销人员都是从关怀角度入手,获得老人的联系方式、家庭情况等信息后,开始不断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疾病,通过逐步交流来取得老年人的信任,最后再卖产品。
记者调查发现,保健品销售盈利空间大。而且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保健品也是保健品乱象的一个新动向。
部门:保健品不是药品老人应理性消费
区食药监局综合科科长谭力告诉记者,这几年保健品企业不断变换销售手段,通过召开会议、免费提供物品吸引老年人参加,现场发放传单、推销产品,这种保健品通过非法会议销售的情况呈增多趋势。
谭力介绍说,经常有消费者在现场花几千元购买保健品,回家后发现其市场价值只值几百元。而且保健食品不具备治疗功效,不能够当药品用。
这样的情况在我区比较常见,但因为不法经营者集会形式变化多,监管困难,往往不好取证。“我们会对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的保健品等产品质量加强检查监测,并依托网络平台和新闻媒体,公示和曝光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引导老年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谭力说。
提醒:保健品推销多陷阱老年人要警惕
对此,市工商局针对近期一些不法经营者夸大宣传欺骗老年人的经营行为,向社会发出消费警示,提醒老年消费者警惕以下几种经营形式:
“专家”义诊免费讲座。不法商贩在住宅小区、早市或公园推销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医疗保健器械,通过免费体检,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的目的。
大肆宣传产品疗效。正规保健品和医疗保健器械都有国家批准,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时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不法商贩大肆宣传其多种疗效。
谎称产品“包治百病”。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宣称对大部分的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甚至可以“包治百病”。
鼓吹产品能治愈各种慢性病。对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违背科学,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以“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为噱头。有意夸大并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商品,吸引老年消费者。
免费旅游,赠送体检。以免费专车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陪聊”搞感情促销。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不法商贩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先是对老人家热情招呼,然后天天上门陪老人说话,还帮忙做家务,取得老人的信任后就开始推销价格不菲的产品。
步步设套,最后走人。第一天办免费讲座,并赠送洗衣粉等物;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回家试用,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并推销另一高价物品,一般几百元,仍承诺退款;第四天走人。
承诺购买保健品能发财。一些不法商贩以“健康投资、回报丰厚”为诱饵,称只要购买相关产品,不仅可以获得包括境外旅游在内的种种丰厚赠品,更诱人的是可以获得大量该集团公司的原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