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以后,随着阅历的丰富,渐渐明白,好的文章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是某个场景下,蓦地想起,原来这就是他当年的心境啊。殊不知,所有童年生吞硬咽下去的文章,早已携带着作者创作时的那一刻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所以,当看到知乎上“年少没多少感觉,长大才恍然大悟、赞叹不已的好书或好文,有哪些?”这个话题时,我忍不住PO一些答案上来,和大家分享,也借此向经典致敬
7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高中时读这首诗,最喜欢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种恬然的生活状态;不过彼时老师说这首诗中的名句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后世评说这句“绘尽江南春的神魄”。
现在再读这首诗,却觉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和“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才是最让人倍感无奈的。
一首诗,既有对生活冷暖、人情凉薄的感慨,又有对身边风物和恬适生活的精妙描写,还有对自己的安慰,真是丰富呢。
作者:文者辛
《项脊轩志》,没有之一。记得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写的一些琐碎杂事,有什么值得学的,曾经有同学问这篇课文的意义在哪?老师说,说实话,古文不应该在你们这个年纪教,等你们四十岁的时候再回头读这篇文章吧。
迟暮的老人在残破的老屋里枯黄的灯盏旁,回想自己的半生,不是金戈铁马官场沉浮,而是记忆中的小院里鸡鸣犬吠,鸟语花香。曾经的家族人丁兴旺,其乐融融,老人坐在屋里,仿佛依旧能听到叔父们在院内谈论国事、能听见祖母喊着小孩子的声音、能只听脚步声就知道是哪位亲人走过……老人的眼睛模糊了,人老总是多情,放下笔,老人蹒跚着走出昏暗的项脊轩,年久失修的老屋、早已没有炊烟的烟囱、残破不堪的篱笆、早已故去的亲人……世间的一切孤独都需要由最后走的人来承受,这是有多苦,老人在想,是否人在去世后,灵魂并不会就此湮灭,而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依然是一个家庭,在一起以另外一种形式共同生活呢,他们是否都在等着我回家呢……抬眼看去,一片荒凉里唯有亡妻亲手种下的枇杷树,郁郁葱葱……
今年回家,忽然发现奶奶住的房子已经塌了,破壁残垣,想起她的音容笑貌,仿佛她并没有去世十年,而是昨天依然生活在一起,明天还能再见……
作者:董晓伟
援引内容来自知乎
整编丨读者 (ID:duzheweix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