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
编辑
90后大学生指是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2008年入学的大一新90后大学生生中,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迎来首批“90后”学生。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但是他们的有些思想意识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
目 录
1心理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1 经济独立意识差 1.2 爱奢侈消费 1.3 心态开放 1.4 心理脆弱 1.5 敢于担当 1.6 崇拜政界商界成功人士 1.7 人际交往 1.8 与家长谈不来 1.9 有恋爱经历
10. 1.10 痴迷武侠小说
2社会特征
1.
2.
3.
1.
2.
1心理特征
心理学专家、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陈一心对于90后大学生行为模式印象最深刻的一点,“火星文”是90后大学生擅长并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语言,它包括各种生僻文字、符号,常人(成年人)一般很难理解其含义。陈一心认为,90后偏爱“火星文”,是因为他们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
南京市鼓楼医院心理科主治医生杨海龙表示,在患抑郁症的孩子中,90后占了相当比例。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到2009年1月为止,调查发现,随着离婚率上升,不少90后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有些90后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认为,对于人们通常观念中的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缺点。90后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勇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
说90后大学生还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那也更应该从家长和社会上找原因,是家长和社会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成长环境。
心理学专家们表示,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90后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尽管他们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毫无疑问,随着逐渐成熟并且融入社会,他们必将成为21世纪初的时代的代表。
经济独立意识差
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拉大,最低不足300元/月,最高超过2000元/月;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元-1000元水平。这表明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仍然存在,也说明高校助学贷款和各种奖学金助学金扶助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51.4%的“90后”表示:若生活费透支,会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的方式来弥补。 这份调查报告指出: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武大专家则认为,新一代大学生出生于优越的家庭环境,对他们的“节约意识”教育仍需加强,应鼓励他们积极、合理消费。同时,高校需要增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意识的引导,培养他们科学理财能力。
专家说,澳大利亚人认为:“再富也要穷孩子”。这与我国绝大多数家庭的育子观念截然不同,但却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不给孩子创造太优越的条件,可以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节俭的习惯。
爱奢侈消费
调查显示,武大“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着读书的良好习惯,但兴趣爱好已经不像他们的前辈们那样局限和狭窄,从聚会联谊到体育健身再到文艺方面,均有广泛的涉猎。
在这批“90后”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也比“80后”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
该份报告认为,这表明“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此外,引起该校专家关注的是,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烟酒消费的比例竟也达5.4%。
专家表示,这一数据既表明“90后”的一代学生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也反映了这一代大学新生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早的接触到了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因为烟酒等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交际的象征。
心态开放
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再像过去的人那样保守,这也是“90后”这一代人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逐渐增强的昭示。
在该校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调查报告认为,这可能是重点高校生源素质较高的缘故。
心理脆弱
“90后”大学生常被称为“天之骄子”、“幸福的一代”,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而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也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但是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减少了“90后”直面挫折和失败的机会。
武大在这项调查中,关于“遇到挫折后”的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专家认为,这一调查结果令人心存隐忧,大部分“90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不足,在面对困难时就更可能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一点也是高校教师应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释放压力方面,超过五成的学生选择与家人、同学聊天来纾缓情绪,而有近三成的人则寄托网络,通过QQ空间、博客、上网打游戏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二成半的同学则善用目标转移法,通过学习和工作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麻木自己,给自己放松减压。
敢于担当
在调查中,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的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也有9%的“90后”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
不过,令专家更为关注的是,调查显示,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
该份报告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当一部分“90后”信仰缺失、缺乏人生目标,却“自信满满”。这一事实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90后”的大学生日后终将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然而信仰的缺失会导致这一批接班人将难有特别重大的作为和贡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和辨证规律的。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早日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这对于他们的成才和发展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同时,这也表明当前社会环境中,学校和家庭对于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的教育还存在比较薄弱的部分,而理想信念的教育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切实有效的措施。
崇拜政界商界成功人士
在关于偶像和榜样的调查中,八成“90后”大学生在选择体娱界明星为偶像的同时,还表示自己也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并以他们为偶像或榜样。如胡锦涛、周恩来、朱镕基、普京、巴菲特、李嘉诚、比尔盖茨等都成为了这一代大学生崇拜的对象。
在65.3%的“90后”大学生看来,个人价值与“其对国家和社会所作的贡献”画等号,还有45.9%的人则认为个人修养的高低是决定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关键因素。
人际交往
调查显示,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
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与家长谈不来
调查发现,家长制和与长辈之间的代沟是“90后”与家人沟通的最大障碍,38.8%的学生认为“家长爱限制自己的行为自由,不重视自己心里的想法”是与家人沟通不畅的原因;还有25.5%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与家长间存在“代沟”。 有恋爱经历
武大此次调查发现,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
而更令人关注的是,这次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对于青少年早恋和婚前性行为这个问题的看法,已不再如他们的前辈那样“谈虎色变”。
在受调查学生中,约有22.7%的新生表示赞成,并认为“自由快乐就好”;另有37.5%的新生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还有近四成的新生表示反对或不愿表态。
调查报告认为,这充分表明了“90后”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方式。同时,当代青少年对于“早恋和婚前性行为”赞同者居多的趋势,也必须引起各方关注。
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特别是心理方面尚未能独立承担这些做法的后果,盲目的赞同婚前性行为只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三管齐下,引导青少年端正在早恋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认识。 痴迷武侠小说
在对“90后”新生的调查中,武侠、科幻推理和娱乐时尚类书报分别以42.8%、39.3%、35.8%的比例排在前三位,而古典名著的受欢迎程度仅为12.2%。
这说明,随着电视、网络的功能增大,使得青年一代们的书面阅读能力减退,进入“浅阅读时代”:即阅读不再思考图文,而是跳跃式的阅读方式,容易导致“90后”大学生在阅读中缺少思考。
2社会特征
与自己:
90后大学生与自己: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
调查表明,当90后大学生当情绪处于低谷时的面对方法,绝大多数(86.4%)学生选择了正面、积极的方式,包括找人谈话或倾诉、更多参加社会工作、社团工作、运动、课外阅读等。只有极少数学生(均不超过0.5%)
校园生活
选择饮酒、吸烟等消极的方式。
有人曾说“90后”“脆弱”、“在宠爱和呵护中长大”,通过调查发现,“90后”乐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善于调适自我,总体上健康而阳光。

与他人
90后大学生与他人: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
调查表明,当问及90后大学生新生临时召集人需要为其他同学服务,并且需要提前一天报到,是否愿意担任新生召集人时,四分之一(25.5%)的学生明确表示拒绝,近七成的学生(67%)表示“没考虑好”,表示愿意的仅6.5%的学生。
数据结果似乎印证了人们对“90后”学生专注于自我的评价。但调研者认为,之所以这么多学生明确拒绝或不置可否,可能与他们并不熟悉校园环境,不了解工作项目有关。因为在调研
军训
者同步进行的20个个案电话采访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示“真羡慕电视中看到的志愿者,在大学里,90后大学生表明想多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90后”并非像大众印象中的一味追求自我,他们有着较强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期待被了解和认同的内在需要,他们喜欢有一定未来感、新鲜感乃至刺激性的事物。 与学校
90后大学生与学校:憧憬校园生活,期待发展突破
大学期间,创新创业进入“90后”视野。调查中有10.5%的学生希望能参加一个社团,同时有5.5%的学生希望能创办一个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风尚和不少大学生的现实选择。调研发现,这些“90后”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生活充满着期待,并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怀揣参与创新创业的想法,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90后”大学生憧憬校园生活、乐于展示自我、期待发展突破。 3价值标准
调查分析
华南师大师生从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小组座谈会中获取信息,分析出属于90后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几个特点。 理解偏于浅层次
现代诚信是在自由和竞争的土壤中孕育生成的一种契约文化,它强调了规则的程序性和权威性。而调查发现,90后认为“诚实信用”、“不说谎”、“对得起自己和别人”、“实事求是”就是诚信,几乎没有同学将诚信提高到国家治理、企业信誉、事业成功、个人义务等的高度。
很多同学也提到,对诚信的认识是从家庭,老师,书本那里来的。那还是在比较年幼的时候,接受的教育都比较传统,在之后的成长中也没有得到加强,所以对诚信认识大都停留在比较传统和比较显浅的层面。
认知与行为脱节
通过调查与访谈得知,80%以上的90后大学生认为诚信非常重要,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进行正常的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诚信维系着社会秩序,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的90后都强烈指责校园和社会上的不诚信行为,遇到不诚信行为也会去制止。但他们也承认,他们日常行为中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诚信行为,存在着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现象。
在小组座谈会上,当被问到是否有过爽约、抄袭、说出朋友秘密、申请助学金虚报或夸大的行为时,往往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并且90后大学生没有将这些行为与诚信联系起来,他们觉得做这些行为都是事出有因,心里只不过有些愧疚而已。他们在诚信问题上认知和行为的脱节,言行不一致。
对己对人双标准
问卷中问到,“对你不诚信的同学,你如何对待”,58.42%的大学生选择“暗暗不高兴”,还有3.74%选择“无所谓”,只有28.9%的选择“直接讲明”。他们维护社会诚信的行动也不够坚决,面对不诚信行为,66.32%的同学想过要制止,但只有10.74%的人当场制止了, 5.79%的人选择视若无睹。
在90后大学生的小组座谈会中,很多人都反感聚会有人爽约,他们对别人的诚信度要求比较高。但同样的爽约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态度又不同。很多同学表示自己也爽约过,言谈之间重视程度并不高。
90后80后差不多
社会多数人对90后的诚信价值观持保留意见。但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诚信度非常自信,有44.15%的同学可以给自己打81—90分,还有26.41%打90———99分,另外4.84%的同学给自己满分。 和别人比较时,47.79%的同学承认90后大学生的诚信度比70后低,52.84%的同学认为比60后低,49.37%的同学认为90后的诚信度与80后相比无差别。同时他们对社会诚信状况评价不高,59%大学生认为社会诚信情况一般,认为比较不好的占18.72%,认为比较好的占15.64%,认为非常好的只占了1.65%。
90后大学生对他人的诚信度排序中最高的是父母,其次是好朋友,再次是亲戚和老师。在问到“你认为社会整体诚信情况如何”时,有60.18%的同学认为“一般”,还有18.72%的同学觉得“比较不好”。90后大学生置身于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压力大的社会,受到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对社会整体诚信评价不高。
市场经济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诱发了人们的逐利心理。调查中,华工的同学普遍认为造成不诚信的原因是自身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缺失,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是社会风气造成的,只有个别认为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影响下形成的。大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是社会环境影响了他们的诚信价值观。有同学提出:诚信价值观的缺失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流逝及西方糟粕文化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