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个贪财的人背一麻袋金子过河。遇恶浪翻船,船夫劝他丢掉金子,可他舍不得,却最终舍掉生命。看来人如果身陷绝境之中,除自身之外一样也留不得。想必这财主一定是守财奴式的土财主,他不懂舍得之道。
事物都具有‘既相生相克、又相伴相生’。在人们想去“得”的时候,很可能的结果却老是得不到。而俗众都不想“舍”的时候,可能已经舍去很多了。
历史中有很多贪财、贪权、贪色的人,常日里看似得到了很多,最后却又什么也没得到!不想舍,可最后连自由、性命都舍去了。“舍得”!“舍得”!有“舍”自然才会有“得”!因不“舍”而不“得”!这道理看似简单,很多时候人们却就是领悟不到这些字眼所含有的人生哲理!
“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哲学。舍是一种本领,一种态度,一种境界。舍得舍得,先舍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说“舍”与“得”虽是字眼上的反意,却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舍与得是对等的,你先舍了,然后才能得!
一个人只有施予才能获得,不管是哪一种方式的施予。这就是“舍得”的真谛!能“舍”方能“得”。当然,这种“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丰润、境界的升华。舍得之间暗藏的玄妙,意境却很深,只能靠自个去琢磨、去感悟。
司马迁舍弃男人的尊严,得到了《史记》千古流传;陶渊明舍弃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岩的英烈们舍弃生命,得到了与青山同在……当然这些都是大“舍”与大“得”,虽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普通人却难以企及。
“舍”与“得”可以说是一种交易,一种左手对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怎样“舍”,又怎样“得”?值与不值?在于人们心中的价值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价观念,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分辨标准。

常听老人们讲,年轻的时候为了学业、事业,我们舍弃承欢膝下,舍弃与家人团聚,我们觉得值!因为我们得到了学业、事业。但当有一天我们再也没机会承欢膝下、没有机会弥补对家人的亏欠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对当初的选择发出疑问:值吗?多少年来,人就在这样的怪圈中不断地轮回。
墨子说,贫穷的时候显示出廉洁,富有的时候表现出仁义。再有钱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 不要奢望得到占有一切。特别是在物质方面,舍得才意味着自己的富有。
不是一个人拥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给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舍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个穷人把讨来的饭让给同伴那一刻他就是富人了,正是因为贫穷,他的布施才更有意义。因为这体现了他的心量和胸怀,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穷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间的亲情和一切都舍去了,真是够可怜的。
人要学会“舍得”,不能期盼“全得”。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或许重新获得。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安于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这也许就是人生!
人生需要我们用辩证法去理解“舍与得”!
人生需要我们用大智慧去感悟“舍与得”!
人生需要我们用慈爱心去运用“舍与得”!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