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谈写作 叶圣陶谈写作———摘录

叶圣陶谈写作 叶圣陶谈写作———摘录
一、想清楚然后写        写不好东西原因就在这里(当然也有其他原因)。往后就得自己努力,养成这个好习惯。        不想就写,那是没有的事。没想清楚就写,却是常有的事。自以为想清楚了,其实没想清楚,也是常有的事。没想清楚也能写,那时候情形怎么样呢?边写边想,边想边写。这样地想,本该是动笔以前的事,现在却就拿来写在纸上了。假如动笔以前这样地想,还得有所增删,有所调整,然后动笔,现在却已经成篇了。         这样写下去的东西,假如把它看做草稿,再加上增删和调整的工夫才算数,也未尝不可。事实上确也有些人肯把草稿看过一两遍,多少改动几处的,但是有两点很难避免。既然写下来了,这就是已成之局,而一般心理往往迁就已成定局,懒得做太大的改动,因此,专靠时候改动,很可能不及事先通盘考虑的好,这是 一点。有这两点,东西虽然写成,可是自己看看也不满意,至于不能叫人家充分了解我的意思,那就更难说了。        这样说来,自然应该事先通盘考虑,就是说,应该想清楚然后写。        什么叫做想清楚呢?为什么要写,该怎么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缺漏,从读者方面着想是不是够明白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了确切的解答。         要写东西,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非解答不可的。与其在写下草稿之后解答,不如在动笔以前解答。“凡是豫则立”,不是吗?         想清楚其实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那就是为什么要写。如果写信,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如果写报告,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如果写总结,为什么要写这篇总结?此外可以类推。        如果不为什么,干脆不写。既然有写的必要,就不会不知道为什么。        练习写作文,要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然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写。先写提纲养成,一辈子受用不尽。写东西,先想清楚,写下提纲,然后按照提纲顺次地写。提纲即便不写在纸上也要先在心里打腹稿。        这样写的东西,还不能说保证可靠,得仔细看几遍,加上斟酌推敲的工夫。也可以把它改得更好些。        想清楚然后写,朋友人如果没有这个习惯,不妨试一试,看效果怎样。  二、修改是怎么一回事           写完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工作认真的人,写东西写得比较好的人,大都是有这种好习惯。语文老师训练学生作文,要在这一点上注意,教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这种好习惯。        修改是检查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不会不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怎样的语言就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叫思想),表达得充分又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问底的想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其实是意思,检查过后,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  三、把稿子念几遍      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           念下去顺当,也就是意思流畅妥帖。反过来,念下去不顺当,必然是语言有这样那样的疙瘩,而语言的任何疙瘩,也就是意思上的疙瘩。写东西表达意思,本来跟说一番话情形相同,所不同的仅仅在于说话用嘴,写东西用笔。因此,用念的办法——   也就是用说话的办法来检验写成的稿子,最为方便而且有效。语言的连贯性怎样,放到口头去说,最容易辨别出来。修改的时候“念”稿子大有好处,理由就在这里。 四、平时的积累          写任何东西,写得好不好,妥不妥当,当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工夫。但是再往跟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的工夫之前还有许多准备的,一写到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关重要的基础。基础结实,构思、动笔、修改总部至于太差,基础薄弱,构思、动笔、修改就没有着落,成绩怎样就难说了。        写东西就得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 五、写东西有所为          如何无所为,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 六、准确、鲜明、生动          立场和观点正确的,一步一步推断下来像算式那样的,切合事物的实际的,足以解决问题的,诸如此类的话就是具有准确性的,照样说出来写出来才是真话、实话。        鲜明的反面是晖涩,含糊。生动的反面是呆板,滞钝。要求鲜明性和生动性。 七、写什么         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个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那些东西在脑子了的时候往往是朦胧的 ,不完整地。要是不准备把它写下来,朦胧地、不完整地想过一通也就算了。过些时也许就忘了。  八、挑能写的题目写          写东西总是准备给人家读的,所以非为读者着想不可。读者乐意读的正是咱们所写的东西,了解了咱门的了解和感觉。道理很简单,他们读所写的东西,了解了咱门所了解的,感受了咱门所感受的,思想情感起了交流作用,经验范围从而扩大了,哪有不乐意的?咱门不妨站在读者的地位问一问自己:如果自己是读者,对自己正要写的那篇东西是不是乐意读?读了是不是有一些好处?如果是的,写起来更可以保证错不到哪儿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29251/889024573234.html

更多阅读

央视访谈节目《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情结》 苏州园林叶圣陶原文

〔博主按语〕:前不久,我和朋友们一起吃饭,有两位朋友问起我几年前作客中央电视台,做访谈节目《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情结》的事情,说很想看看有关的文稿,但是我没有底稿,回来后,我在网上却找到了那个节目的记录稿。现下载下来,发在我的博客上,以供

教育技术叶圣陶《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叶圣陶与苏州园林

叶圣陶《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祝涛 的工作室叶圣陶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叶圣陶《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 教材解读《苏州园林》是叶老先生为摄影集《苏州园林》作的序,语言形象感极强。作者的解说本身就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片,比较适合于多媒体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第一部童话集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声明:《叶圣陶谈写作 叶圣陶谈写作———摘录》为网友温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