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很多做生意的人甚至普通的老板姓都会关心神明。财神爷可是所有神明当中的老大,得罪了之后可没有什么好日子可以过,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财神爷的眷顾。因此,我们会在他生日的时候祭祀他。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财神爷的生日是哪一天吧!
文财神李诡祖生日
文财神李诡祖又称增福相公、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姓李名诡祖,北朝魏国淄川人,生日七月廿二日。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赐封“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1271-1368)被赐封“福善平施公”。河北省曲周县有祭祀李诡祖的“增福庙”和李相公墓等遗迹。
文财神李诡祖还有另外一个生日,七月二十二财神节,道教中这一天是财帛星君李诡祖的成道日。李诡祖去世后在这一天羽化得道,位列仙班,成为天上星宿中的财神,在天庭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因此民间在这一天要举行规模宏大的庆祝活动。后来民间有人说这是财帛星君的生日,实际上是成道日。
财神节最早记载见于《玉匣记》:七月二十二日,“增福财神圣诞”。
根据国学大师唐德刚的考证,武财神赵公明崇拜的起源有两个,所以赵公明的生日也不同。其一是秦时陕西终南山人士,生日为三月十五;其二为山东天台山“日精”所托化,生日为七月二十二。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财神节是七月二十二,因此这一天应该是天台山财神赵公明的生日。
关于其他的财神爷
中国有很多财神的崇拜源头。如关羽,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原是忠义的化身,在后来的演变中人们逐渐将他定义为财神来崇拜。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名臣范蠡,曾助勾践复仇灭吴,功成隐退。其隐退后,浮海到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三次发财,三次散财给穷人。后在陶邑定居,号为“陶朱公”。因能发家致富和乐于散财,被奉为偶像。 民间虽有关于他们的崇拜,却并不普遍。
传说光绪年间,在即墨古城有一个姓周的掌柜,经营一家叫“春兴永”布匹丝绸店。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里,一连做了3个完全相同的梦。梦中的他清楚的记得自己正在照顾生意,门外突然来了个披头散发的老者,一进门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对他念叨说:“明天是我的生日,很多年没有人给我过忌辰了,谁给我过,保证他生意亨通……”
周掌柜是生意人,为讨个吉利,第二天一早,他就早早准备好香纸、供品、鞭炮。在梦中老者的嘱咐下,燃放鞭炮,祭奠先祖……说来也怪,那天来看热闹的人不少,看完后都纷纷涌到店内帐割绸布,本来冷清的生意立马红火起来。 周掌柜迎财神的事儿很快被好事者一传十,十传百……所以,每年阴历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城的家家店铺都效仿,流传至今,形成了迎财神的习俗。
在中国古时候并没有“财神爷”,后来商品经济不断持续发展,就出现了财神。同时也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经济发展的时代差异,反映在信仰上,就形成了财神众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各有所尚的局面。总的来说,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出现过不同的财神。如:比干、赵公明、关公、柴荣、五显财神以及元人何五路、陈人顾希冯之五子、财公财母、和合仙官、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以及财神使者等诸多名目。就信仰的广泛性来说,要属武财神、黑虎玄坛赵公明和五显神财了。
相关习俗
每年的七月廿二,人们都燃放鞭炮,庆祝财神生日,虽有迷信之意,但都为盼好兆头,一些做买卖者能发福生财,wWW.aIhUaU.cOm人们依然进行这种迷信的活动。
七布施:一、为和颜施:对于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二、为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人切实力行。三、为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四、为眼施:用慈爱和气的眼神看人。五、为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六、为座施:让座给需要的人的布施。七、为察施:不用问对方就能察觉对方的心,并给予相对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旧时指掌管钱财的神。主要有文财神爷李诡祖、比干、范蠡与武财神爷赵公明和关公。
中国的民间习俗是正月初五拜财神,七月二十二祭祀财神生日,又叫财神节。该习俗遍及整个中国大陆,港澳台,南亚国家及华人聚居之地。
这一天,所有的经商业户,都要大放鞭炮,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大吉大利、开开心心、欢欢喜喜,所有美好的语言一起开放。鞭炮自清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午后。中午宴宾朋,晚上亲人聚,热热闹闹一整天。祭祀时,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
财帛星君 李诡祖在民间最受欢迎,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增幅财神画像文雅非凡,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面带笑容,左手执“如意”,右手执“聚宝盆”,写着“招财进宝”四字。身后二童子为他打着日月障扇。左青龙,右白虎,口吐孔钱和元宝,显得这位财神爷神通广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而来的金印财宝。
春节时,一般人家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 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我国北方地区有在正月初一拜财神,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是日家家户户摆供品为财神祝寿,祈求财神赐福,保佑来年财源广进,五谷丰登,幸福美满。蒲松龄在他的《穷汉词》里面描写了这种习俗:“大年初一,烧炷名香,三盏清茶,磕了一万个响头,就把财神爷爷来祝赞祝赞。忙祝赞,忙磕头,财神在上听缘由;听我从头说一遍,诉诉穷人肚里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