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不是营养素,虽然在安全范围内摄入对人体无害,但若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过量或混合添加、长期摄入,可在体内蓄积损伤脏器。

特别是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肝肾代谢解毒能力尚不健全,常吃含各种添加剂的食品会增加代谢负担,甚至加大过敏反应和免疫系统疾病风险。但3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食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安全标准缺失。
我国添加剂分两大类:一类是非法添加或者过量添加带来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政府严令禁止的,也是大家关注最多的,此前的三聚氰胺、柠檬黄和最近的塑化剂等都属于此类。另一类则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存在潜在的问题,这类问题相对前一类而言更为隐蔽和难以衡量。
最常见的添加剂有三大类
防腐剂
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焦亚硫酸纳3种,在各种碳酸饮料、果酱、果汁中都可见。
其中,苯甲酸钠摄入过量会影响到肝脏酶对脂肪酸的代谢,长期过量摄入可在体内蓄积引起畸形,还可增加心脏、血管和肾等脏器负担,甚至导致损伤;
山梨酸钾摄入过量可诱发荨麻疹和过敏反应;而焦亚硫酸纳添加过多,残留于食品中可产生硫氧化物,研究表明这类物质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色素
在孩子们喜欢的饮料、糖果、冰淇淋、膨化食物等各种鲜艳诱人的小食品中,色素是厂商常用的“美容剂”。排除个别不良厂商违规使用工业用色素乱添加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部分合成食用色素的安全性近年在国内外也广泛受到质疑。
比如,一些膨化食品、糖果中常有铝色淀这种“美容剂”。但其中的铝对儿童脑神经的发育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另有研究将不食用人工色素的一组孩子,跟另一组食用了添加日落黄、柠檬黄、诱惑红等人工色素及防腐剂的食品的孩子相比,多动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甜味剂
国家对各种单一的甜味剂添加剂的使用量有封顶。一些厂商为了钻空子,通过在同一种食品中添加两种以上的甜味剂,每种的用量分别与国家上限接近,使得消费者累加摄入的甜味剂更多,脏器代谢负担更大,对于发育中的孩子潜在的健康危害更大。
另外,像糖精钠之类的甜味剂,若与苯甲酸钠和柠檬黄色素混合添加,还可产生叠加效应,使毒性增强,长期食用这类混合添加剂加工出来的食品,日久更伤身。
清点添加剂最多的零食
给零食分等级:也不是并不是所有的零食都不能吃,以下给零食分了等级,塔底可经常吃,,塔尖则反之!
支招:看配料 添加剂越少越
好另外,调查还发现,一些过敏体质、哮喘、多动症患儿的家长,应该格外注意孩子常吃的食品,因为某些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加重这些症状。
家长要跟孩子普及“垃圾食品”和添加剂过量摄入的危害,教他们懂得控制摄入量,并学会一些简单的辨别方法。比如,买零食前除了留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还要看清配料,看不懂的话,挑成分简单、保质期短、添加剂类别越少的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