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害鼠名长耳跳鼠害鼠学名Euchoreutes naso Sclater害鼠别名-害鼠图片形态特征体形较小,体长不超过100毫米。耳特长而宽大,其长显著超过头长,接近体长之半。触须特长,最长的可与体长接近或相等。尾长约为体长的2倍左右。尾端有明显的白-黑-白三段相间的尾穗。后足五趾,中间三趾长,第一、五趾短,仅达中间三趾基部。足之内侧均具长毛。吻端呈圆形截面、细长,如同“猪拱”。门齿孔长,其后端明显超过前臼齿的前缘。腭孔宽而短。体被毛甚长,背毛黄棕色,毛基灰色,头部毛色较淡;体侧、腹部、前后肢内侧、颊部、眼与耳间白色;耳壳外面裸露,内面仅覆有白色短毛,沿耳壳内缘长有一列较长的白毛;尾上面色同体背,下面白色,尾后端有一白色环,稍后为一褐黑色环,末端白色。头骨最宽处在听泡前缘,由此向前逐渐变细;鼻骨前端超过门齿的前缘,眶间宽的最窄处在额骨中部;顶骨隆起;顶间骨大;颧弓脆薄而纤细,不向外显著扩张,其前端构成眶下孔的外缘;颧骨亦分水平的与垂直的两枝;鳞骨颧突显著向下斜伸,因而颧弓位置较低,门齿孔甚长,孔后缘达第1臼齿中间之联线。腭孔宽短,位于第二、三臼齿之间,听泡大,两听泡之内侧在头骨腹面几相接触;翼骨之钩状突紧贴在膨大的听泡上,乳突部分显著膨大,并向后突出,超过枕骨,因而在头骨后缘中部是凹入的;下颌骨喙状突发达,其末端伸至关节突的上方。角突上有小孔。关节突下侧没有下门齿末端形成的突起。生态特征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常活动于土质疏松的沙地和半固定沙丘。在盐渍化荒漠中亦有分布,但较少。据在河西走廊调查,凡生长红柳、沙拐枣、白刺等植物的沙丘及长有甘草、苦豆的沙质地带其数量较多。营穴居生活。洞道结构简单。洞道不长,一般为单口洞穴。夜间活动。据1982年5-6月在河西走廊统计观察,共解剖雌鼠20只,发现多数鼠怀孕(共13只孕鼠)。胚胎数量最少两只,最多五只,多为3-4只。食植物种子及昆虫,在6月份检查一胃容物,除含绿色植物外,还有蜥蜴残体碎片。天敌有各种鼬类、狐、野猫猛禽等。分布范围省内分布于民勤、金塔、安西、敦煌、肃北马鬃山;国内、国外分布同属。防治方法可采用化学防治和人工捕打两种灭鼠方法。采用化学防治时,用毒饵或熏蒸的方法都可收效。人工捕打分为两种方法,一是挖洞法;二是火诱法:在其密集地区,无月的夜晚,点燃火堆,当跳鼠发现火光后即会前来。此时,人们可手持树枝等工具紧贴地面横扫其足,使其腿部受伤,不能跳跃,乘机捕捉。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长耳跳鼠"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