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道最早是在河北蠡县发展起来的,这里是敌军“蚕食”扫荡的重点地区。村干部为了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和追捕,就在荒郊野外过夜。冬天无处藏身,有人就在树林或坟地里挖个一丈多深的地洞,里面铺些柴草,干部夜里披件大衣在洞里睡觉。这种地洞只能藏一个人,大家管它叫“蛤蟆蹲”。
但是冬天洞里暖和,外边冷,天亮时就从洞口往外冒白气,像一缕轻烟。在野外转悠的汉奸发现了,一些洞被敌人起开了。在野外蹲不住,只好又回村里来。村民在闲场、空院、牲口圈等地方挖洞,或在家里修夹壁墙、垒间密室,以躲避敌人搜索。家里挖洞不好保密,敌人扫荡时,进村就拿铁条到处乱扎,发现洞里有人,抓出来轻则一顿痛打,重则抓走。还逼着找旁人家的洞,追问八路和粮食藏在哪里。这种单出口的洞很快就失去了效用。
后来为了对付敌人的扫荡和清剿,群众发明了多口洞,家家相通,这就是初级的地道。有了多口洞,鬼子想抓人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一次,一个村干部被敌人抓住,敌人问他枪在哪里,他说:“没在手上,放在洞里了。”敌人用一条长绳绑着他的手,让他进洞去拿。他在洞里喊够不着,要敌人把绳子松一松,乘机挣脱绳索从别的洞口跑了。敌人等了半天,只拉上来一条空绳子,气得朝洞里打了几枪,丧气地走了。
“五一大扫荡”期间,定县北疃村的民兵和百姓钻进地道抗击敌人,结果被敌人施放毒气,牺牲了几百人。这给冀中军民一个血的教训:必须把地道改造成能运动、能打仗、能储存物资的多功能地道。大扫荡后的残酷环境,促进了地道战的全面发展。
文章来源:2015年第18期《读者》(抗战珍藏版)
编辑、整理:果丹皮
“读者·文房”今日推荐:《萨苏系列4册套装》,以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愿华夏逐步国富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