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简介
关于华罗庚的简介,很多人只是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数学家。关于他做出的一些贡献以及家庭背景等都不了解。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和国际数学大师,不仅在国内闻名遐迩,其名字和在数学上的贡献在国外也是声名大噪的。他也是中国解析数论,几何学的创始人。在函数方面的研究贡献也是属于开拓者的级别。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华罗庚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曾说过:“华罗庚就像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很有资格成为全世界所有科学院的院士。”这样的评价真的很高,足见华罗庚在数学研究方面的造诣。值得一提的是,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方面的研究更是早于西方十多年。可见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天才。
他出生于江苏金坛,小的时候非常爱动脑筋,有时思考太过专注就被小伙伴嘲笑是呆子。在读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并尽心尽力的培养。华罗庚的刻苦精神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看完这份华罗庚简介,相信会有很多人熟知他。他其实只有初中文凭,初中读完因为交不起学费,于是退学在家帮父亲整理杂货铺。然而他自己一个人只花了五年的时间就读完了高中和大学的全部数学的课程。这样的精神为他以后在数学研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打下基础。

华罗庚其实在很早的时候研究的是解析数论,他开创了“中国解析数论”的先河,也是解析数论学派的领头者。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在数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多项伟大的贡献。在解析数论这一块领域上,他的成就是被很多人熟知的。解析数论学派对质数的研究以及哥德巴赫猜想做了很多的猜想与实践。尤其他的矩形几何方面的造诣更是影响到了全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方面的研究更是早于西方十多年。可见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天才。
华罗庚研讨数学图
关于华罗庚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小时候的华罗庚家境比较贫寒,在小学的时候,老师便发现他的数学天分,于是对他竭尽全力的培养。在初中毕业后,由于家里交不起学费,华罗庚便退了学,留在家中帮父亲照看杂货铺。辍学之后的他一边帮父亲开铺,一边自学数学。只花了五年的时间,便学完了从高中到大学的数学课程。为了学习,他起早贪黑。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他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夏天,他也很少到外面去,顶着高温在屋内学习,蚊子满天飞他也无所谓。冬天,他常常一边磨墨一边做数学练习。每到过年走访亲戚,他也待在屋内埋头苦读。
白天,华罗庚是这样度过的。他在父亲的小店里打算盘,记账。顾客来了就招待,没有顾客就又拿起书来看,有时候做练习题太着迷,顾客来了,他也不知道。父亲知道后很是生气,把他做过的练习草稿撕掉或烧掉。每当这个时候他就死死地抱住自己的练习,不让父亲夺走。
华罗庚的故事就是一个精神的体现,刻苦,专心致志,坚持到底。因为这样,他才能在数学领域有自己的造诣。
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
中国杰出的数学界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区。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是值得一说的。这些故事证明了他未来的成就与小时候的刻苦是紧密相连的。华罗庚的父亲算是老来得子,在四十岁的时候才生下华罗庚,所以很担心他会长不大。因为那句“放在箩筐里可以生根,比较好养活”于是想要叫他“箩根”,最后定为华罗庚。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代表着父亲希望他健康成长的心愿。
花庚故事书的封面
华罗庚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因为成绩不是太好,并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他是个非常爱玩的孩子,但是他很爱学数学。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出了一道古代的数学题考考班里的同学。那道题目是这样的: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一说完,班里炸开了锅,热烈的讨论起来,但是谁也没有说出确切的答案,老师刚想说答案,华罗庚便举手回答:我知道,答案是23。他不仅说出了答案,而且他的算法也是大为不同,老师也被震惊了。华罗庚就是这喜欢动脑筋,追求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
还有一次,他的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求面积的数学题。华罗庚没有采用数学老师的方法,而是自己想出了一种更为简单的算法,这引起了老师的不满。老师在发练习本的时候,故意将华罗庚的练习本放在最后发并且质疑华罗庚是怎么得出正确答案的。于是华罗庚将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了一遍,果然简单多了。
华罗庚勤奋的故事
华罗庚的勤奋是出了名的,华罗庚勤奋的故事也有很多。在他小的时候,因为家境不好,于是初中毕业因交不起学费便辍学在家。辍学后的他对数学格外热爱,五年之内,自学成才,他将高中到大学的基本数学课程都学会了。可是学习资料太少,在他手里只有一本关于几何和关于代数的书,另有从老师那里借来的微积分。
华罗庚勤奋的样子
在辍学期间,他一边在父亲的杂货铺里帮忙打理,一边在空余时间学习数学,甚至到了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可见他对数学的痴迷。白天,他在店里帮助父亲招呼客人,顾客来了便招待一下。顾客走了,他再次埋头苦读或做练习。有时候实在是太专注,客人来了他也不知道。日子一长,父亲便很生气,于是把他的练习或草稿撕烂扔到大街上或是扔进火炉烧掉。每当这个时候,华罗庚就拼命护着自己的宝贝,不让父亲抢走。
在邻居还没起来磨豆腐的时候,他已经点着油灯在学习了。在炎热的夏天别人都出去乘凉,他却躲在屋子里喂蚊子,只因对数学太痴迷。在寒冷的冬天,他把砚台放在脚边,一边磨墨一边做练习。每到了逢年过节,他都不去走访亲戚,只会在家里埋头看书。勤奋到了这样的地步也是一种境界。
华罗庚的太过专注与勤奋常常不被人理解,但是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越不被人理解就越要坚持。他承受的磨难比常人多得多,也正是这样能吃苦的精神使他成为天才数学家。
华罗庚的数学故事
在华罗庚读小学的时候就出过好几则数学故事。有一次,他的数学老师出了一个古代有名的数学题,题目是这样的: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答案是多少?问题一出,班上的同学便热烈讨论起来,但是谁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于是老师准备公布答案,在这个时候,华罗庚举手回答:我知道这个答案,是23。于是老师请他说说是怎么算的,他的解法不仅是对的,而且很不一样,就连老师也很惊叹。
华罗庚
另一则华罗庚的数学故事是关于他和他的恩师熊庆来的。有一天,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在杂志上看到华罗庚的论文,于是惊叹地问道:“华罗庚是哪个国家的留学生?”在场的人都摇摇头。熊庆来又继续问道:“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呢?”结果都没有人回答。最后一个江苏人说:“他是我弟弟的同乡,他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也没有教过书,他只是初中毕业。”熊庆来听后大为惊叹,初中毕业的人竟能写出这么高深的论文,一定是一个人才。于是他就把华罗庚请到了清华来。熊庆来就是千里马华罗庚的伯乐。
从那以后,华罗庚就成了清华的数学系助理。他在清华能接触到的数学资源远远大于他那个小县城。他在这里就如同徜徉在数学的海洋里。每天他只给自己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不夸张的说。他在睡觉的时候,脑海里也在做题。他会在睡前看书,然后熄灯之后又在脑海里回忆那些题目,遇到难题,他才会把灯开来翻书看。别人半个月才看完的书,他一两天就看完了,简直是奇才。
华罗庚回国的故事
华罗庚在回国之前被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他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优等的工作待遇,毅然决然的回国为祖国效力。他在英国的剑桥大学留学时,只需要在一年的时间内研究一个数学领域的问题就可以轻轻松松拿到博士学位。
华罗庚
但是他来英国并不是只要一个博士学位,而是要学到真正的东西。于是他专攻七八门的学科,在两年时间内写了不下20篇的论文,其实这每一篇论文都很高深,都足以有资格拿到博士学位,他的“华氏定理”也是数学界的一大成果,华罗庚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视为剑桥大学的骄傲。
他的每一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国,苏联,印度,法国等国的杂志上。但是他在剑桥大学从未申请过什么学位。他唯一拥有的文凭就是初中文凭。抗战期间,英国人想要华罗庚留下来任教,可是他不愿意留下来,他意志尤为坚定,他要回国。回国的华罗庚直接从初中文凭被升为大学教授。后来国内出现了白色恐怖事件,华罗庚到美国深造。美国的一所大学想要授予他终身教授的称号,并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但是华罗庚在听到中国解放的消息后,坚定回国的心再次燃起。
他把自己的一生的精力和热血全都投入到数学研究事业当中,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他一生共有二百多篇论文,有一些已经列入世界数学经典之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