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蕉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风险警示。警示提醒,近期,我省莆田等部分地区发生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市民需谨慎,切勿食用织纹螺。
据了解,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织纹螺的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会在短时间内侵蚀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5分钟,最长4个小时。
特别是赤潮期间,织纹螺因吞食河豚卵或摄食“赤潮”中的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毒性更强。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据蕉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时下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为保护公众身体健康,避免因食用织纹螺引起中毒,该局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查处违法生产经营织纹螺的行为。
同时警告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另外,公众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和食用织纹螺。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自行催吐,并到医院就诊。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的,应当及时拨打12331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举报。
相关链接
织纹螺(英文名Nassariidae),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织纹螺科。
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厣约指甲盖大小。织纹螺是一种有毒生物,每年春夏季其毒性更大,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
织纹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食用织纹螺(去壳)的多是东南沿海地区,在福建莆田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吃螺过节的习俗。主要生活在近海边的泥沙地和礁石附近。每年端午前后,这种螺生长成熟。
延伸阅读:福建食品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吃织纹螺过端午当心中毒 尚无特效解毒药物老人食用织纹螺后中毒 昏迷8个月病情危重海南食安消费提示 别吃河豚铜铸蟹织纹螺食药监局关于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风险警示卫生部 禁食织纹螺中毒无解药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