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细心的网友发现,高考作文材料里的“蝴蝶”因蜡烛光线反而远离,这似乎与其“白天行动”的趋光性不符。那么,材料中提及的是否真是蝴蝶呢?
该作文材料出自作家漆宇勤的一篇文章《轻一点,别点蜡烛》,作者称是根据真实经历写作。漆宇勤还表示“有图为证”,他拍了一张当时看到的“蝴蝶”的照片。对此,记者进行了求证。

洞穴是否有蝴蝶?
所谓“蝴蝶”很可能是蛾子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杜予州介绍,蝴蝶一般是在白天活动,晚上只有蛾子出现,“文章中提到,在洞穴处300多米的地方,有黑色的大蝴蝶,而且是大量的蝴蝶聚集在一处地方,这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有点没有科学根据,因为蝴蝶在昏暗的地方是不活动的。”杜予州猜测,这群探险者看到的可能是蛾子。
随后,记者采访了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系专门研究蝴蝶的专家王敏教授,他也肯定地表示,这群在山洞出现的“蝴蝶”很可能是蛾子。
记者采访了昆虫生态学硕士、科普作者@三蝶纪,在仔细辨认了由原文作者拍摄的“蝴蝶”图片之后,她向本报记者明确表示,“那张照片可以肯定是蛾子,可能是某种尺蛾。”
蜡烛会否致“蝴蝶”迁移?
不大可能,或有其他原因
对于文章中提到,由于人们进入洞穴后,蜡烛影响了洞穴处脆弱的小环境,王敏质疑,在蝴蝶成群聚集的情况下,可能会因为一点点光线,影响到群体整体的迁移,但这么小的变化,不太可能会出现迁移。
对此,@三蝶纪认为,这可能只是人们的误解。她分析说,造成这种迁移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洞穴里环境阴暗潮湿,在洞穴里生活的昆虫通常视觉退化,其他感官发达。在黑暗的洞穴有人进入靠近,蛾子当然会飞走。”除了这种可能性外,“也许就是纯粹为了饮水或躲避天敌(蝙蝠、蛙、蟾蜍等),而换了一处地方。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蛾子飞离原来的地方。”
记者 乔云 臧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