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焦范围]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由什么决定的?
微距镜头和普通镜头的区别在哪?那些改镜头最近对焦距离的是怎么实现的?/>下面就看看www.niubb.net的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Eddie对[对焦范围]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由什么决定的?给出的答复:
查了一些资料之后大致上明白了最近对焦的计算方式,整理一下。
从被摄体的物方焦平面到图像感应器的像方焦平面的距离称为“拍摄距离”。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在非常靠近被摄体拍摄的状态下,镜头能够合焦的最近拍摄距离。也就是物方焦平面(被摄体)到像方焦平面(图像感应器)的直线距离。
像方焦平面的位置位于相机机身上标有标记的地方(不是所有相机都有标明)。下图为索尼A33/55的焦平面标识。
镜头不同其最近对焦距离也不同,一般来说焦距越长其最近对焦距离也越长。但对于微距镜头这种有着特殊用途的镜头来说,最近对焦距离则不只是取决于镜头焦距。
微距镜头与普通镜头最大的区别,就是微距镜头在设计时,允许镜头组在调焦时离开底片更远点
对于微距镜头装上近摄镜后,原最近对焦距离基本不变或变化较小,而非微距镜头装上近摄镜后随着倍率的变化最近对焦距离有所缩短。
另外,从镜头最前端到物方焦平面的距离被称为“工作距离”,有人错误以为工作距离就是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
另外转一篇博文:告诉你计算相机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和最近对焦距离的方法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ed0c650100y4p6.html
不同类型的数码相机镜头都有系列的具有自身特征的技术规格(这可由相关镜头的规格说明书查到),在这里要介绍其中我们摄影常提到的而且应当理解的“最近对焦距离”和“最大放大倍率”这两个技术规格参数,至于镜头的其它的技术规格参数以后介绍。
什么是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指相机镜头在最靠近被摄体时的拍摄状态下,镜头能够合焦(也就是在这个距离下相机的像平面所成的像最清晰而且最大)时的像平面与物平面之间的直线距离。镜头不同,其最近对焦距离也不同,一般来说,对具有固定焦距的镜头来说,镜头的焦距越长,其最近对焦距离也越长。什么是最大放大倍率?最大放大倍率是指在最近对焦距离拍摄时,像平面所成的像最大,此时成像的高度与物的高度之比就是最大放大倍率,它与最近对焦距离有密切关系,使用最近对焦距离拍摄时可得到最大的放大倍率。但有的镜头焦距不是固定的是变焦的,如果是变焦的话,最大放大倍率的大小还与该镜头的焦距有关,当用变焦镜头拍摄时,使用该镜头的远摄端(即最大焦距)时,才能达到最大放大倍率值。例如佳能镜头EF-S18-135mm f/3.5-5.6 IS,其焦段为18-135mm,当用其短焦端18mm拍摄时,其最近对焦距离为0.49m,放大倍率为0.04倍.当用其长焦端135mm拍摄时,其最近对焦距离为0.45m,最大放大倍率变为0.21倍。我们还可以由下面的被摄景物通过单双凸透镜头的成像原理图来更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最近对焦距离和最大放大倍率:
当我们用数码相机摄影且合焦时,如上图所示,高为h的被摄物(红色正向箭头)垂直立于通过双凸透镜光心的水平光轴上的b点上,在h高的a点上发出无数光线,其中我们选两根光线来说明物的成像。其中a点发出一根平行于水平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经透镜的焦点f再交于像平面ef上的d点。a点另外发出的第二根光线通过透镜光心后也与第一根光线汇交于像平面ef的d点上。另外,在被摄物的b点上发出一根重合于水平光轴通过光心的光线与像平面ef相交于c点上。这样就在像平面ef上成像为垂直倒立的cd像,其高为i。图中像平面ef与光心的距离为像距。此时的i/h就是该数码相机镜头的放大倍率。而这时像cd(自像平面起)至物ab的距离就称最近对焦距离,其中物ab与光心的距离称为物距。此时的放大倍率可用下式表示为:
另外,由上图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放大倍率还可以下式表示:另外,由上图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放大倍率还可以下式表示:
而最近对焦距离则为:而最近对焦距离则为:
如果我们要求知某一数码相机镜头的放大倍率或最近对焦距离,我们可以用透镜的基本成像公式推算出来。透镜的基本成像公式为:如果我们要求知某一数码相机镜头的放大倍率或最近对焦距离,我们可以用透镜的基本成像公式推算出来。透镜的基本成像公式为:
根据( 2 )式和( 4 )式我们还可得镜头的放大倍率公式为:根据( 2 )式和( 4 )式我们还可得镜头的放大倍率公式为:
由(5)式我们可得:由(5)式我们可得:
因为因为
将(6)式代于(7)式得:
最后由(8)式可得最近对焦距离和放大倍率计算式(9)和(10)(推导从略):最后由(8)式可得最近对焦距离和放大倍率计算式(9)和(10)(推导从略):
现举两例如下:现举两例如下:
1.已知佳能EF 50mm f/2.5镜头的放大倍率为0.5,求其最近对焦距离为多大?
解:将该镜头的放大倍率0.5和焦距50mm代入(9)得:
最近对焦距离 = 50mm × (0.5+2) + 50mm/0.5 = 0.23m
由上式算出的结果与该镜头说明书给出的最近对焦距离值基本一致。
2.已知佳能EF 50mm f/2. 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为0.23m,求其放大倍率为多大?
解:将该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0.23m和焦距55mm代入(10)得:
由上式算出的结果与该镜头说明书给出的放大倍率值基本一致。由于计算出的放大倍率为0.5,所以可认为该镜头是微距镜头。因为放大倍率凡≥0.5的镜头,就属微距镜头。最后要指出,我们上面的计算公式都是在单镜头下的计算公式,实际上照相机的镜头都是多片的,结构也不尽一样,所以用上面的公式计算的结果可能有少许误差,本人写这篇博文的目的,主要是要同学们更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成像原理和放大倍率及最近对焦距离的概念。 由上式算出的结果与该镜头说明书给出的放大倍率值基本一致。由于计算出的放大倍率为0.5,所以可认为该镜头是微距镜头。因为放大倍率凡≥0.5的镜头,就属微距镜头。最后要指出,我们上面的计算公式都是在单镜头下的计算公式,实际上照相机的镜头都是多片的,结构也不尽一样,所以用上面的公式计算的结果可能有少许误差,本人写这篇博文的目的,主要是要同学们更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成像原理和放大倍率及最近对焦距离的概念。
网友砸场子对[对焦范围]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由什么决定的?给出的答复:
无聊翻了下老问题,发现好像 @Eddie 同学说的不太对。
你只是绕着公式说了一堆,还不全面。整组调焦和单组调焦都不分,怎么回答的好问题。
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由什么决定的?——首先要知道,镜头的对焦方式有两种:
1、整组调焦,镜头组整个前后移动,这直接套用基本的物距像距焦距公式即可
2、单组调焦,或者内对焦(IF),比如某些Tessar镜头是只改变第一片镜片的前后位置,剩余三片镜片不动也不参与对焦过程。或者很多现代镜头内置专用的对焦镜组,比如70-200/2.8
对于【整组调焦】的镜头而言,只要增大像距离,最近对焦距离就能进一步增大,不受限制
比如这样,将“最近对焦距离0.35m”的标头(这只标头大概是0.35m,具体没查,不会差太多)接在近摄皮腔上:
最近对焦距离将变为0.1米左右,这受到皮腔长度的限制,以及由于放大倍率变化导致的实际光圈缩小(比如某些微距镜头在1:1时实际最大光圈从F2.8变成了F4),和成像质量的影响。最近对焦距离将变为0.1米左右,这受到皮腔长度的限制,以及由于放大倍率变化导致的实际光圈缩小(比如某些微距镜头在1:1时实际最大光圈从F2.8变成了F4),和成像质量的影响。
所以这只是受到镜头机械结构的限制,如果canon肯把对焦行程做长一点,那最近对焦距离就能进一步提升,但这是不太现实的,涉及到成像质量,最大光圈,曝光补偿,机械结构等问题
对于【前组调焦和内对焦镜头】而言,这更多的受制于光学结构。以Tessar镜头为例,由于第一片镜片的“折射能力”远大于其他镜片,所以只要稍微改变位置就能使得镜头的【实际焦距】发生变化,满足物距像距焦距公式,达到合焦。至于光学素质的影响,有,但不明显。第一片镜片显然不能移动过大的范围,否则还是会显著影响画质的。对于IF内对焦的现代镜头而言,只要对焦镜组本身是完全消像差的,问题不大,但一方面毕竟多少会有残余像差,在超范围移动的情况下终归会影响画质,所以不能无视光学质量的随意移动。
下图就是对焦镜组(和变焦镜组)
(这种非线性的移动方式不展开了,总之你要知道其移动范围有限,即是物理上受到前后镜组的空间阻隔,也是光学素质的要求)(这种非线性的移动方式不展开了,总之你要知道其移动范围有限,即是物理上受到前后镜组的空间阻隔,也是光学素质的要求)
微距镜头和普通镜头的区别在哪?
——一般来说微距镜头拥有较大的对焦行程,或者说微距镜头在适用物距像距焦距公式时,其像距的“活动范围”比较大,因此对应的物距可变范围也大。另外考虑到实际上微距镜头不可能具有太大的对焦行程,因此某些微距镜头的设计中也加入了“放大镜组”,即不仅是对焦距离更近,同时还有专职镜组负责“进一步放大图像”。
Simga的百微在最近对焦时,其长度几乎在原镜头长度的1倍。
那些改镜头最近对焦距离的是怎么实现的?
——在改镜上,设法增大对焦行程即可。一般镜头的对焦行程受到一定限制,而其对焦行程一般都留有余量。比如原本拧到最近0.3m处有个限位螺钉不给继续转下去了,那把这螺钉拆掉就行。
比如这支Lomo电影镜,原本最近对焦距离在1m左右,改镜的师傅把限位取消,让镜组可以多旋出来一圈,于是最近对焦距离就变成了0.4m
网友贺礼对[对焦范围]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由什么决定的?给出的答复:
赞一个,找了好久 终于搞清楚了
网友hannaywhy对[对焦范围]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由什么决定的?给出的答复:
赞
网友冯悦对[对焦范围]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由什么决定的?给出的答复:
老问题了,我来回答一下
手里对焦距离最远的是一只135mm的头,最近对焦距离1.5米。 通过转接到nex相机外加近摄圈测试,很轻易就能把最近对焦距离缩小到60公分以内。
我认为,最近对焦距离是可以无限贴近镜头前组的,只是为了达到这一点,镜头必须做得更长(或者加更多的近摄圈) 不过最近对焦距离肯定有个底限,就是不能小于镜头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