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始,一篇发表在全球权威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2014年中国的剖宫产率为32.7%,其中2014年全国剖宫产率为34.9%。这项研究应该说是迄今有关中国剖宫产现状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纳入分析的总出生规模近1亿。
虽然相比此前广为流传的“中国有一半的新生儿都是剖腹产剖出来的”,该数据并不高,但仍大大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15%剖宫产率警戒线。
在妇产科专家尹玉竹教授看来,“二孩”政策放开,剖宫产带来的疤痕子宫等生产问题集中爆发,降低非医学指征的首次剖宫产率依然是医务人员的重要课题。

剖宫产率居高不下 部分地区达60%以上
在“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之初,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熊煌就预计,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高龄产妇的比例会有所增高,孕产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所以,未来控制剖宫产率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
日前由多家医院共同主办的“促进自然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论坛暨第二届产科精英培训班上,尹玉竹教授介绍说,早些年,产科的剖宫产率也一度达到40%左右,国内很多地区医院都差不多在这个水平,部分医院甚至超过60%。上述JAMA发表的文章也印证了这一点:2014年,国内剖宫产率最高的省份竟达到62.5%。当然不排除大型三甲医院的高危孕产妇相对集中,剖宫产率会相对增高的因素影响。但在国内,剖宫产率偏高基本上是一个普遍现象”。尹玉竹如是说。
疤痕子宫风险增加
“剖腹产率太高,肯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尹玉竹教授的这种感受在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放开之后越发明显,大型三甲医院和妇幼专科医院的产科,抢救因疤痕子宫再生育所导致的大出血的病人越来越多。
有医院的统计也显示,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医院收诊的疤痕子宫、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重症高危产妇比例逐月攀升。
国家卫计委最新公布的监测数据也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半年来,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出现升高趋势,2016年上半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8.3/1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30.6%。广东省亦是如此,广东省卫计委统计,2016年上半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0.38/10万,比去年同期也有所增加。专家分析,孕产妇死亡率的增加,跟全面二孩政策之下高危孕产妇的增多不无关系。
剖宫产率降低到多少才合理
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迫在眉睫。
WHO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剖宫产率的声明中指出,1985年以来,国际医疗卫生界认为剖宫产率保持在10%―15%之间是最为理想的。此后,在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剖宫产均变得越来越普遍。符合剖宫产医学指征时,实施剖宫产可以有效地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及其相关疾病。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对不符合手术指征的孕妇实施剖宫产仍然可使母婴受益。
不过尹玉竹教授谈到,随着社会年龄结构的变化,比如说高龄生育的增加,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这种现象更明显;还有就是随着营养状况的改善,母亲的体重增加较多,胎儿的平均体重增加,巨大胎儿(体重达8斤以上)的比率增高,这都会增加分娩的风险,就是增加难产的机会。
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少数一些国家的剖宫产率能够比较接近WHO提出的目标,比如日本、英国等,美国还是高于这个水平,纽约大学卫生政策和人口健康研究者在201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发现,美国2014年的剖宫产率为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