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非得已的意思是什么?情非得已的含义是什么?情非得已是什么意思呢?跟随爱装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情非得已的意思
【读音】:qíng fēi dé yǐ
【解释】:情非得已中国成语,指情况出于不得已。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2回:“适才躲避桌下,自知失仪露丑,实系情非得已,诸位姐姐莫要发笑。”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不是真心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情非得已的造句
1.情非得已,只好如此
2.既然没有选择,情非得已,我们不得不在死前再做n件事!
3.我情非得已舍了自己也不能忘了你再苦也不惜
4.麦克:这个嘛,您得要明白,他也是情非得已,别无选择余地。要是您处在和他一样的情况,也会这么做的。
5.自从日本在19世纪50年代向世界开放以来,实际上它只有在机遇来临或情非得已之时才与外界打交道。
6.海洛德:凯伦,我并不是无缘无故挂您电话的。我并不期望您会了解原委。而且,我要向您道歉,我不该挂断您的电话,当时我只是情非得已,并不是故意的。
李汝珍简介
李汝珍(约1763年-约1830年),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所以人称北平子,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现存最着名的作品是《镜花缘》。
李汝珍是清代着名小说家。少年时师从凌廷堪(约1755―1809)学习古代礼制、乐律、历算、疆域沿革,李汝珍对疆域沿革特别感兴趣。由于李汝珍对八股文不屑,导致他终生不达,最大的官做过河南县丞,但他学问渊博,并精通音韵,青少年时代就有着作《李氏音鉴》问世。他一生生性耿直,不阿权贵,不善钻营,始终没有谋到像样的官职。中年以后,他感到谋官无望,潜心钻研学问。自1795年起到1815年,用二十年时间写成可与《西游记》、《封神榜》媲美的《镜花缘》一书。

李汝珍纪念馆建成于1992年,坐落在灌云县板浦镇东大街,占地1500平方米。由新建的门厅、主展厅和修葺一新的WWW.aIhUaU.coM故居组成,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大厅陈列厨内展出了中外多种文字的《镜花缘》版本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研究资料。李汝珍在板浦生活了30多年。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故居内写出了巨着《镜花缘》。在纪念仪式上,《镜花缘》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对纪念馆的建设、保护、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都给予充分肯定。他们希望各级有关部门能扩大纪念馆的规模,全方位收集李汝珍的各种文物和《镜花缘》的国内外版本、研究资料,不断充实馆藏文物,逐步扩大规模,把李汝珍纪念馆建成《镜花缘》研究中心。书画家许厚文还向纪念馆赠送李汝珍内弟许乔林、许桂林的画像,和珍贵字画。
《镜花缘》简介
《镜花缘》清代李汝珍所作一部长篇神魔爱情小说。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镜花缘》继承了《山海经》中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些材料,经过作者的再创造,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运用夸张、隐喻、反衬等手法,创造出了结构独特、思想新颖的长篇小说。书中写了君子国、女儿国、无肠国、犬封国、聂耳国、玄股国等等这些国家,或是以人们形体的奇异,或是以人们生活方式的奇异,或是以人们特有的才学技能,或是以地方风土的特点,或是以地方特有的古迹文物,从各方面表现出作者极力扩张古人的幻想,要向中国之外发现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人们的愿望。在《镜花缘》文本的表层展示的是虚幻浪漫静谧的万般世相,而其深处却一度奔突、冲撞着由生命的热爱、执着与死亡的敬畏、疑惑的巨大张力支撑起的深沉悲痛的宇宙意识,这种对人类生存根本性问题的追问才是小说最具魅力的部分。
通过对于《镜花缘》中几十个国家的叙述,包括了正面的议论和侧面的讽刺,不难看出,它所主张的和反对的,主要有这样一些:第一,它主张男女平等。它要求女子也应自幼读书,和男子同样参加考试。它反对男子对女子的压迫,尤其是对于缠足、穿耳这些摧残人类肢体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抗议。
第二,它反对某一些迷信制度,类如因为选择风水而置父母之柩多年不能入土,将子女送入空门,让三姑六婆出入家宅,以及风鉴卜筮,讲属相,算命合婚等等。
第三,对文化方面,它反对八股文,瞧不起科举中人,同情终身潦倒的秀才。它主张人人要读书明理,博古通今。它希望有“或以通经,或以明史,或以词赋,或以诗文,或以策论,或以书启,或以乐律,或以音韵,或以刑法,或以历算,或以书画,或以医卜”这样的分科考试。作者以君子国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的"礼乐之邦"。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国主向有严谕,臣民如将珠宝进献,除将本物烧毁,并问典刑"。这这里的人民互谦互让。
第四,对生活方面,它主张朴素节约,反对铺张。反对日常饮食考究,弄得好吃懒做。反对盛宴待客。反对子女初生时的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的张筵设戏。反对“嫁娶、葬殡、饮食、衣服,以及居家用度”的“失之过侈”。
第五,对社会风气方面,它要求真诚,反对假道学、伪君子。它赞美好让不争,谦恭有礼,遇善争先。它反对嫌贫爱富。它主张与人为善,允许人“改过自新”。它反对争讼。它要求把生死看得透彻,把名利心看淡。它极力嘲笑那些“明明晓得腹中一无所有,他偏装作充足样子”的没有学识的人。
第六,它反对过分严重的剥削行为,例如无肠国的富户那样把在腹中通过的食物,“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而且还舍不得让仆婢尽量饱餐,要他们“三次四次”地“吃而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