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潮祖(1929-),号六爱主人,四川省宜宾人。因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冶,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1979年任讲师,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选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现为方剂学硕士导师。
葵子茯苓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尿道口痒
验案赏析
谢某,男,31岁,已婚。2002年1月24日初诊。证见尿道痒9年余,伴小便解之不尽,若喝水少则尿血,近一月已有两次尿血史。时觉身冷恶寒,阴囊胀痛、潮湿,腰骶酸胀,大便偏稀,饮食如故。西医诊断为前列腺炎,反复针对性治疗效果不巩固。中药曾服清热通淋之剂,疗效亦不持久。观其面色偏灰黯,舌淡红黯,边有齿痕、苔白黄厚腻润,脉滑数。处方:冬葵子、虎杖、金银花各30g,茯苓、滑石、白术、川芎各20g,丹皮、广木香各10g,蜈蚣3条,苦参15g,肉桂6g。3剂。水煎服,日1剂。2002年1月27日二诊,诉服上方后尿道口痒如前,但小便通利,且似觉阴囊胀痛,腰酸有好转,患者小声告知师,曾有不洁性生活史。师察其舌质黯较前有改善,且舌苔由厚腻转为薄腻,知药已中病,效不更方,仅加土茯苓50g。再进4剂后来告,尿道口痒明显好转,阴囊潮湿、胀痛消失,腰微酸胀,后以此方去苦参、滑石加平补肾气之菟丝子、杜仲,治疗两月余,终将该病彻底治愈。
按:尿道作痒,《张氏医通》有载用六味地黄丸加肉桂治疗。然此证苔厚腻,脉滑数,显非六味地黄丸证。审其舌脉,确乃下焦湿热之证,然用清热通淋之剂却效果不巩固,何也?细辨此证,其舌苔润而有齿痕,当知其水湿内停,气化受阻之机;而其舌质晦黯,知其“久病入络”。因此辨证为:下焦湿热,气化不行,络脉瘀阻。由湿热郁蒸,则尿道作痒难消。忆及《金匮要略》有云:“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葵子茯苓散主之。”此虽非妇人妊娠,但证有雷同,病机相似,故以葵子茯苓散淡渗利水,滑利窍道,使小便通利,水有去路,则气化阳通。正如叶天士所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再以清热燥湿止痒之苦参,清热通淋之滑石、虎杖等,清利下焦湿热;丹皮、蜈蚣活血化瘀;而其阴囊作胀,提示有气滞现象,故佐广木香行三焦之气;此病位在膀胱肾系,少佐肉桂既可合茯苓化气通阳,又可助生少火;后病人告之曾有不洁性生活史,思及土茯苓可治性病,故重用以通利下窍。如此配伍,切中病机,使湿热得去,气化得行,则顽症可愈。而前医只知下焦湿热,未辨气化受阻之机,纯用清热通淋,未化气通阳,故气化不复,则湿热消而旋生,效果不巩固。因此一定要细察诸症,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准确把握病机,处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