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天尊地仙吉神图说 道教的地仙、女仙、谪仙

从《山海经》开始,中国古人就把大量笔墨用在描绘幻想世界上,他们相信肉眼所见的种种并非世界的全貌,反而是“前因”和“后果”更为重要,等到佛道在中国兴起,这种朴素的神仙观恰好适应了宗教教化的用途,从而进一步被提炼和精进,比如所谓的“泰山治鬼”观念,在两汉之前,只是人们对死后归宿的简单想象,即人死之后魂魄都会去往泰山,无论生前行善还是作恶——这显然与我们今天认为的地狱或者说冥界是两回事情,究其原因,正是民间传说为宗教服务的典型。

如果从基督教世界对信仰的定义出发,中国人在宗教上其实只有“非常微弱的一点感情”。从广义上来看,大部分中国人是不信教的,即使信教,也更多注重自身修习,而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产生对更高级生命的无条件敬畏,甚至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对基督的模仿。孔夫子的一句“不知生焉知死”,正是古人宗教观的缩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的家庭,特别是农村社会的家庭,就成了现实意义上的教堂。奇妙的是,一个有着顽固现实主义传统的民族,却可以诞生不可计数的神仙故事,这些故事褪去了严肃的宗教母题,成为中国人对平行世界的美好向往。

一 地仙

以往说到神仙,给人的印象都是远居九霄云外,但是到了魏晋时期,文士之间流行创造神怪故事的风气,人们希冀某种奇异的力量出现,能够拯救眼前混沌的社会,在这样思想的要求下,“地仙”产生了。

《抱朴子内篇》中曾记载:“上士得道,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间。”也就是说,一方面,飞天成仙不再是帝王贵族的专利,“下士”也是就市民阶层也可以通过潜心修道得到点化,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的差异仍然难以逾越,即使文学创作多半出自“下士”之手,他们也不敢妄想能与王公贵族平起平坐。

下士得道后,称为“尸解仙”。“尸解”是道教特有的一种“脱劫飞升”的形式,需要修道者先舍弃肉身,再蜕变为仙人,当然也可以连同肉身一起炼化,但是难度很高,少有修道者选择这种形式。

尸解的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根据古书记载,韩湘子的肉身并没有升仙,他升仙的契机是“看仙桃红熟,上树摘取,忽然树枝断了,因此摔落地上而死,身死而尸解。

地仙要比尸解仙的地位高一些,其实很像我们在影视剧里常见到的精灵仙子。因为花草成为精灵游于人间的故事,对道教神仙谱系影响很深,所以在道教传说中,那些常着青衣的灵动女仙,多半是地仙。她们往往隐居在山林之中,具有长生不老和点化凡人的本领。

道教庞大的神仙体系背后,恰恰体现了它与佛教对“死”这一概念的根本分歧。在对死亡世界的态度上,佛教重视如何“通过”,而道教则强调如何“避开”,与之对应的,便是佛教的“三世轮回”和道家的“飞升成仙”。

二 女仙

道教与佛教另一点不同,还在于道教自从创立开始,就对女性表现出明显的敬重态度。这与我国自古就有的“天人合一”“阴阳相需”和农业社会女性崇拜有直接关系。因此在道教中不仅有太上老君等男性仙人,更有西王母、上元夫人、九天玄女等温婉可敬的女仙。事实上,道教女仙谱系中的许多人物,是直接取材于上古神话中的英雄女神。比如织女、九天玄女是远古社会的农耕女神;道教女仙首领西王母最初发现记载于殷墟甲骨文中,显然被奉为神,不过随着仙的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她的“不死”能力被强调,逐渐转变为风姿绰约、长生久视的仙人。

事实上,道教女仙的由来五花八门,除了上面说到的上古神话中的女神,还包括方术士、女巫和女师等。道教的源头之一就是民间方术,因此有许多技艺精湛的方术士就被尊为道教女仙,她们可以通过服药炼气达到长生不老、容颜永驻的效果。此外,道教还有由女性执掌门派的传统,譬如女仙南岳夫人魏华存下降杨羲,授以上清经,后者才成立了上清派。

而上清派典籍《真诰》开卷第一篇,说的也是道教女仙萼绿华降临人间的故事:

“愕(后通用为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

这段描述在后来的《太平广记》和《云笈七签》中都得到了保留。在这些记述中,萼绿华自称“宿命时,曾为师母,毒杀乳妇,玄州以先罪未灭,故令浊降于臭浊,以偿其过。”从“浊降”和“臭浊”的用词上,可以看出古人对尘世生活评价极低,修道成仙就是为了逃离肮脏的人间,但与此矛盾的是,以萼绿华为代表的女仙以戴罪之身降临人世后,虽然是带有使命来辅助男子成仙,但常常以姻亲关系为纽带,比如萼绿华赠给羊权象征富贵的金玉条脱和火浣布(条脱是一种环形臂物,火浣布最早见载于《搜神记》,是一种避火的鸟兽毛),并作仙诗一首,诗中写道“所期岂朝华,岁暮与吾子”,语言十分露骨,可见即使是肮脏的尘世,因为有情,也能令神仙羡慕。

另一方面,从《真诰》对萼绿华形象的描述(“上下青衣,颜色绝整”)来看,萼绿华在众女仙中应该品位较低,一则用于刻画她的语言只有这样短短两句,二则青色向来是道教神仙谱系中侍女的穿衣用色。把她作为《真诰》开篇,其实是为后来九华真妃郁嫔的降临做铺垫。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奇怪,仙人们不好好在天上呆着,反而前仆后继地降临人间是为什么?这就牵涉到“谪仙”观念的产生。

三 谪仙

谪仙的观念在汉代就已产生,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个遭贬谪的仙人是项曼都。在王充《论衡·道虚篇》和葛洪《抱朴子内篇·祛惑》中都记载了项曼都好道学仙游历天国后被逐出天界的故事,可见最初的谪仙思想是强调有过失的仙人也像凡人一样要受到处罚。

而在萼绿华及其它道教女仙贬谪下凡的故事中,受罚的色彩淡去,故事脉络中开始强调谪仙点化凡人、指引凡人成仙的本领。

这些仙人遭谪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可以归为“前罪未消”,也就是说他们作为凡人时犯下的罪过没有得到救赎。这一点很像基督教的原罪,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仙大多是为赎自身的罪而下凡,耶稣则是为了人类共同的罪受过,这大概也是中西方宗教世界出发点不同的表现。

有趣的是,到了唐代,“谪仙”的称谓在士林中被广泛接受,几乎所有仕途不畅的文人都曾自称谪仙,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李白。史料记载天宝年间,贺知章和李白相见,前者直呼后者“谪仙人”,所以就有了“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章。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在《云仙杂记》中,与李白同名的杜甫也被称为谪仙。文中记载杜甫梦中于康水遇见一位峨冠童子,告之其原为天庭“文星典吏”,被谪下唐世成为“诗王”,但是注定一生“文而不贵”。

这些自称谪仙的文人雅士,其中有一部分确实有道教信仰,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他们的共通处在于自命不凡和怀才不遇。谪仙虽然被贬谪在人间,但其秉承神仙的超凡性,而且由于前罪未消,往往仕途无法得意,这些特性都给了文人们莫大的心理安慰。

正所谓“莫向花前泣酒杯,谪仙依旧是仙才。”

道教天尊地仙吉神图说 道教的地仙、女仙、谪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1951/876925931069.html

更多阅读

黑暗天尊V1.1:堕落仙臣玩家攻略收集14篇

大家好~我是地图《黑暗天尊》的作者。 从我接触魔兽RPG以来已经有接近三年的时间了。记得我的第一个地图《恶魔猎人》发布的时候我还是一个15岁的小孩。令我兴奋的是那张地图获得了几千的点击量。……现在我的第四张地图已经成

声明:《道教天尊地仙吉神图说 道教的地仙、女仙、谪仙》为网友快乐太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