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设计及理论
班 级:研2001.3 班 姓 名:冯 楠 指导老师:刘临安 教授
中国陵墓建筑的发展和特征
引 言
建筑不仅是人类“生”的生活,在中国古代,由于受生死一体化的观念支配,它同时也作为“死”的生活空间。当然,生与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因此,作为生的生活空间之建筑,与作为死的生活空间之建筑,尽管二者有不少相通之处,毕竟又存在着许多大的相异之点。古人视死如视生,尤以帝王为甚。他们活在世上时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依然希望占有生前所拥有过的一切,于是,厚葬之风,导致了陵寝建筑的高度成就。如果说,他们的宫殿建筑,只是标举了作为生的生活空间之建筑的最高典范,而不能取代其他建筑如宗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等的成就;那么,他们的陵寝建筑,可以说囊括了作为死的生活空间之建筑的全部精华,其他如王公、达官、富商、巨贾的墓葬建筑,无论怎样的隆重,都是无法与帝王的陵寝相比拟的,庶民百姓,就更望尘莫及了。
一、中国陵寝建筑的发生和发展
远古时代的殡葬颇为简易,据《易·系辞下》记载,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无坟丘的建制。当时对于 生死一体化的厚葬观念,主要在于殉葬品的多寡而不在建筑物的设置。至战国时期,具有建筑形态的帝王陵墓开始出现,但规模仍不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与至高无上的皇权相适应,在大兴供生前物质、精神生活所需的宫殿建筑的同时,也开创了供死后物质、精神生活所需的陵寝建筑之先例。在规制和布局方面,均达到宏大的规模和严格的匠心。秦始皇的陵园建于骊山脚下,仿照咸阳都城而设计,分内外两城,外城周长6.3公里,内城周长2.5公里,城内建陵冢、寝殿、便殿等建筑物。根据古代“夫西方”,长老之地,尊者之位也,尊长在西,卑幼在东”和西南隅之奥,尊长之处”的礼制,寝殿建在西北处,陵冢建在西南处,座西面东,封土为之,平面方形,边长350米,向上收分,原高120米,现高76米。封土下的地宫象征咸阳皇城,并有天地川星辰日月之象。陵园东门外三里处,另开兵马俑坑作为侍卫。此陵规模之大,为迄今所知世界陵墓之最,共发动刑徒七十二万与咸阳宫殿同步营造,历时三十七年,至秦始皇去世才草草收场。不久项羽入关,将地面建筑尽付一炬,对地宫建筑也进行破坏。今天,其地宫虽尚未发掘,但从已发掘的几个兵马俑坑来看,一种非凡的气势,具有令人震撼的威力,显示出古代陵寝建筑所特有的审美风格。
汉承秦制,故陵寝的建筑格局一如秦陵。地宫上以封土堆作陵冢,形如方锥而截去上部,称为方上。旁建寝殿,设东西阶厢和神座,另有便殿;但规模较秦为小,封土堆也较低矮。此外,还废弃了从前的杀殉制度,实行帝后合葬和功臣贵戚陪葬制。合葬墓以帝陵居西,后陵居东,帝陵规模大于后陵;陪葬墓则依死者的身份级别按大小作规则有序的排列,为帝陵起到拱卫的作用。另一较有特色的创意,是陵园外设宗 2
庙,在陵园附近建陵邑,以加强中央集权对
于分封诸国宗姓的联系和控制。
东汉以后,在陵寝制度上的又一重大变
化是将原先建于陵园之外的宗庙移置园内,
遂使宗庙的地位更趋下降;为适应陵园中举
图1.山东曲阜少昊陵
行祭祀活动的需要,又在陵园建筑中增加了
新
的内容。如在陵冢前建祭殿,陵旁建悬挂大
钟的钟 以便祭祀时鸣钟等等。目的是为了
加强王室与公卿百官的联系。陵园四周建筑
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
通往陵冢的神道两旁还列置成对石兽,开创
了后世陵寝建筑神道石像生建制的先例,进
一步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图2.陕西韩城司马迁墓
魏晋时期因战乱的动荡、经济的凋敝,统治者已没有能力营造规模宏大的陵园。礼教崩坏又动摇了生死一体化的价值观念,如王羲之《兰亭序》中便慨叹说:“一死生为虚诞”。同时,由于前代的陵寝厚葬之风,几乎都导致了被盗掘破坏的的后果,如汉武帝入葬茂陵后四年,地宫中随葬的玉箱、玉杖等珍宝便已流入民间,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破茂陵取珍宝异玩,数目犹不能尽;光武帝的原陵,更多次被盗;
所以,《三国志?魏书》记文帝曹丕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也,岂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在这样的形势下,三国、西晋的主诸帝陵寝,多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明器,不辟园邑神道,地表不留任何痕迹。
至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于是逐渐恢复了秦汉以来的陵寝规制,如陵冢的封土堆、陵前的祭殿等;并因鲜卑族统治者笃信佛教,又在陵园中建置佛寺、斋室。与北朝对峙的南朝,社会经济的发达更上一层楼优于北方,反映在陵寝建制上,也表现出新的创意。大体上规模较大、布局规整,多依山建筑。一般在山上开凿长坑为墓室,然后填土夯平再起坟丘,墓室外四周修建多条擗土墙,室外前建甬道,内设两重石门,室底并辟排水沟以防潮湿。中国古代的陵寝,最早时以封土为之,如秦汉诸陵多如此,唯有汉文帝霸陵是例外;至 晋依山为陵,其用意主要在于防盗而设的“疑冢”
;直到南朝,依山才成为陵寝的一个自觉建制,开唐陵之先 3
声而与封土制前后并峙,揭开了陵寝史上新的一页。
隋文帝篡周灭陈统一中国,为经济文化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条件。继隋而起的大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号称盛世,将近三百年的长治久安,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精神财富,从而,在中国建筑史上,也揭开了新的一页。尤其是皇家建筑,无论宫殿建筑还是陵寝建筑,规模的宏大气派的雄伟,均堪与汉代相媲美。
唐代共二十一帝二十陵(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乾陵),除昭宗的和陵在河南洛阳、哀帝的温陵在山东菏泽外,其余都建在汉陵北隅陕西咸阳的二道原坂上,统称关中十八陵。其建制采用两种形式,一种继承秦汉封土为陵的办法,如高祖的献陵、德宗的崇陵、武宗的端陵;另一种则发展了 晋、南朝因山为陵的办法,在天然山峰的中部开凿墓室,如太宗的昭陵,墓室建于九 的山南麓的半山腰间,兀峰巍峙,比封土为陵更显得雄伟壮观,此外如武则天和高宗的乾陵、中宗的定陵、睿宗的桥陵、玄宗的泰陵、肃宗的建陵、代宗的元陵、顺宗的丰陵、宪宗的景陵,均为因山为陵为规制。从封土为陵到因山为陵,是古代陵寝制度的变化。特别从乾陵之后,陵寝制度更加完备并为后世的历朝历代所遵循不移。中国古代的文物典章制度,汉启之在前,唐成之在后,不独陵寝建筑如此,其他一切概莫能外。具体而论,此的陵园分为上下两宫,上宫即献殿,建在陵墓围墙的南门之内,正对山陵,是上陵朝拜和举行隆重祭祀仪式的场所,一般建在距陵墓五里左右的南方偏向处。陵室坐南面北,墓道通向其正中。地面建筑分内外两城,内为帝王陵墓,外筑围墙,称作神墙,四角各建一角楼,开四门,南曰朱雀,北曰玄武,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四门前各有石狮一对。朱雀为陵园正门,有神道直达六里以外,两边排有石像生,计石翁仲十对,东文西武,石马五对,朱雀一对,飞马一对,华表一对。玄武门北立石马六对,号称六龙,象征帝王生前的内厩。
唐朝自太宗始,为笼络臣 ,对功臣密戚采用西汉的陪葬制,仅昭陵一处,就有陪葬墓二百余座,数目之多,为历代陵寝避所不及。同时,与汉代相比,唐代后妃的政治地位普遍下降,反映在陵寝制度上,皇后陪葬帝陵寝制度上,皇后陪葬帝陵亦不单独不单独起冢。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政治经济形势每况愈下,由此影响到后期的陵寝建筑也大不如前。相比之下,偏安长江上下游的西蜀和南唐,政治较为安定,经济仍有发展,因此而能承汉唐的陵寝制度而不坠。但毕竟因为国力所限,在规模、气魄方面是不足以与汉唐的雄图大略相比的。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纷争割据的局面,天下归于一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皇权,并以崇文抑武为国策,保证了社会的长期安定和经济的持续繁荣,又为传统陵寝制度的复兴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崇文抑武的国策同时也造成了宋朝军事力量的薄弱, 4
尤其在对辽、西夏、金的战事中,以至于靖康变乱,中原沦陷,这又必然影响到复兴起来的陵寝制度,在精神气魄方面不能不有所减弱。
及至南宋苟安杭州,统治者醉生梦死,但在礼制上又不能不以恢复中原为标榜,用以自欺欺人。因此,其陵寝均暂寄于浙江绍兴,计有高宗的永昌、孝宗的永阜、光宗的永崇、宁宗的永茂、理宗的永穆、度宗的永昭六陵,嗣后三帝,均死于非命,无有陵寝。因其暂寄的措意,加上南宋的国势比之北宋更加萎靡不振,所以,六陵的建制均草率简陋,既没有高崇的陵台,也没有神道的石像生,后人称为攒宫,意为攒集梓宫的地方而已。后来元朝灭宋,扬琏真珈遍掘南宋六陵,盗取珠宝,悬尸撬骨,并以理宗颅骨截为饮器,将诸帝骨骸杂以牛马枯骨,在临安故宫中筑塔十三丈,名曰镇本,以压胜江南士人的反抗意志。历代陵寝,虽有多盗掘,而惨酷如斯,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与两宋对峙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族的辽、党项族的西夏、女真族的金,无不参考唐宋之制营造陵寝。尤以金陵规模更大,气势非凡;而蒙古族的元朝统治者则基于宋陵,尤其是南宋陵的前车之鉴,采取秘葬的办法,所葬之处拱卫森严,人所莫知,史书称为“起辇谷”,在漠北,不加筑为陵,其具体的地点、陵寝的规制,则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中国陵寝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
明清陵寝,汇集了古代陵寝制度的大成而形成陵寝史上的终结性格局,成为足以与秦汉、唐宋相媲美的一个高峰。
明朝初年,在中都凤阳及南京紫金山分别建造了朱元璋父母和朱元璋自己的陵寝,对秦汉、唐宋陵寝制度有所改革,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一、陵冢形制由从前的方形改为圆形,这主要是基于南方多雨,便于雨水下溜,不致浸湿墓室的考虑。二、取消了从前供帝王灵魂起居的下宫建筑,却扩展了供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三、整个陵园由从前的方形改为长方形,由南向北,分为三个院落,即碑亭和神厨、神库、祭殿和配殿,宝城和明楼,从而使建筑的规制更加井然有序。
明自成祖后迁都北京,至思宗共十四个皇帝,除景泰帝葬在北京金山,其他各帝全部葬在北京昌平县境内的天寿山下,统称十三陵。规制承袭明初,而进一步加强了对陵寝的保卫工作。如《大明律》中明确规定:“有谋毁山陵者,以谋大逆论,不分首从,俱凌迟处死。”“山陵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边充军。”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则记载,明陵中设有神宫监军,其下有巡山、巡逻、悼陵军共甲士六千三百零四名,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又以四千人立永营,三千人立巩华营,无事在州校场操演,有警赴各隘口把截,其壁垒森严,不让大内。
5
清朝在入关前即仿汉族典章制度,在关外建
有永、福、昭、东京四陵;入关后在河北遵化
县马兰峪建东陵,计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
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慧陵;
在河北易县永宁山下建西陵,计有雍正的泰陵、
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清朝
入关后共传十帝,仅宣统帝没有陵寝。其形制
基本上沿袭明代,但在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
遂使整个陵寝的建筑格局和礼仪制度发展到更
加成熟的阶段。尤其是东、西两陵,与明十三
陵寝建筑群,虽也经后人的破坏,却远没有汉、
图3.清永陵
唐、宋诸陵为烈。
二、中国陵寝建筑的审美特征
陵寝建筑与宫殿建筑,在审美特征方面颇多相似之处。根据生死一体化、视死如归生的礼教观念,大多数帝王的陵寝,都是依照其生前所处的宫殿为准则,加以模拟规划的。如秦始皇陵仿咸阳宫殿,汉高祖长陵仿长安宫殿,等等。但毕竟因为前者为死者之所居,后者为生者之所居,功能目的的不同,必然导致审美特征的差异。据《易·系辞下》,以“大壮”作为宫室建筑的审美特征之概括,而以“大过”作为寝墓建筑的审美特征之概括。所谓“大”,即崇高、雄伟、恢宏的意思,作为帝王贵有天下的权威之象征,确实,不大不足以显示其气派,这一点,是宫殿建筑与陵寝建筑所共通的审美特征。所谓“壮”,即辉煌、灿烂、旺盛的意思。作为帝王生前贵有天下的权威之象征,它显示了一个王朝生命昂扬的律动,这一点,是宫殿建筑所独有的审美特征。而所谓“过”,即混茫、深重、沉郁的意思。作为帝王死后贵有天下的权威之象征,它显示了一个王朝生命沉潜的律动。正如宫殿建筑的大壮之美,因某一王朝的盛衰兴废而有实际的尺度方面不能不有所出入,但相对于同一时代的其他建筑,它始终都是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的;同理,陵寝建筑的大过之美,也因某一王朝、某一帝王的盛衰兴废而在实际尺度方面不能不有所出入,但相对于同一时代的其他墓葬建筑,它更是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了。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发达,国力的昌盛,或因统治者的雄才大略,反映在这些时期的陵寝建筑方面,无论工程的规模、空间的尺度,清之后期亦不及前期,如此等等,无不与国运的盛衰息息相关。但即使如此,萧索、衰颓的陵寝建筑,比之同时的其他墓葬建筑,还是要显得尊严、气派得多,一种皇家的威仪,令人肃然而生敬畏之意。
6
所谓崇高、雄伟、混茫、深重的大过之美,反映在实际的尺度上,具体表现为陵园占地面积的广大,建筑物尤其是陵冢体量的高大,整体空间的巨大等等,根据礼制的规定,这些都不是其他墓葬建筑所可随便僭越的。从工程规模而言,一陵之成,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之巨,虽或不如一宫之成,但如果考虑到,一座宫殿一经建成,后代的帝王便不妨世世居处于其中,如明代的北京故宫,自成祖落成后,仁宗、宣宗、英宗、景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熹宗、思宗无法以此为朝寝之所,乃至后来清移明祚,亦无须另起宫殿,仅就明故宫稍加修葺即成;而陵寝建筑,则只能是一陵一帝,那么,历代帝王在这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之巨,比之宫殿建筑,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除宋朝外,大多数王朝都是预造寿陵,皇帝一蛙登基,日常政务与陵寝工程便同步展开,无分轩轾。这种大规模的投入,非帝王的陵寝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从而为崇高、雄伟、混茫、深重的巨大空间尺度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在中国建筑史上,陵寝建筑不同于宫殿等其他“生”之空间建筑形式的另一重要之点,在于其他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而陵寝建筑则以砖石结构为主,尤其是作为陵寝主体的地宫和陵冢,或以砖石砌成,或以堆土为之,或因山势为之,混茫、深重、沉郁,加强了崇高、雄伟的巨大体量感,其他地面设施,尤其是神道石像生的配置,在风格上与之完全取得协调。木结构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多以生动飞昂、金碧辉煌的琉璃瓦饰顶,雕梁画栋为之,辉煌、灿烂的境界,蕴涵了旺盛的生命力;陵寝建筑则以灰色为基调,部分单体建筑虽亦施琉璃瓦饰,但仅起到点缀意义,且雕梁画栋明显暗淡,从而蕴涵了沉潜的生命力,伟大的生与伟大的死,在空间格调方面井然相异。陵寝建筑的造型、色彩,与自然界的关系以统一为主,尤其是因山为陵的规制,更是如此。从而把人文空间的建筑纳入到自然空间的天地山川之中,其气魄之大,真可谓气壮山河、与天地共存。
如上所述崇高、雄伟、混茫、深重、沉郁等是陵寝建筑外观方面的特征,其内涵精神则与宫殿建筑一样,系作为古代典章制度的象征,并比之宫殿建筑寓有更加浓郁的阴阳术数观念,从而表现为更加森严、肃穆的特色。如陵址的选择、空间秩序的布置、神秘形象和神秘数字的运用等等。它们与崇高、雄伟、混茫、深重、沉郁的特色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古代陵寝建筑“大过”的审美特征之完整形态。
1):工程规模
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在豪华的宫殿建筑中享尺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并企图在死后,仍能拥有生前所享用过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陵寝的建制,其宏规巨模,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诸方面的投入,比之宫殿建筑有过之而无不及。如秦如皇的骊山陵园,发刑徒七十余万人,历时三十七年,与咸阳宫 7
殿同步进行,直到其去世才草草收工;四年后项羽入关,破坏地宫,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晚唐黄巢起义,又加以盗掘,其规模之大,完全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极限,从今天所发掘的兵马俑坑即可见一斑。
明太祖的孝陵,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动工,动用上万民工,三年后竣工。成祖的长陵,自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至宣
德元年(公元1426年),动用军民数万,历时
二十八年,至其去世两年后方告竣工。历时二
十八年,至其去年两年后方告竣工。神宗的定
陵,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
六年 图4.陕西霍去病墓
竣工,每天役使民工、军传颂二三万人,耗银
八百多万两,相当于万历初年全国两年的田赋
收入,约合一千万农民一年的口粮;竣工之日,
神宗亲往地宫饮酒作乐,预享死后的天堂之乐。
如上所述帝陵的工程规模,对于国计民生
无疑是巨大的损耗,但对于创造足以象征帝王
权威的陵寝建筑雄伟、崇高的大过之美,确实
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投入。舍此,大过之美的 图5.吉林集安将军坟
创造,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而中国建筑史的谱写,也会因此而缺少重要的一章。千秋功罪,谁与评说?无论这些帝王的豪侈之举,是“功盖千古”还是获罪百世?我们却不能不为它所创造的大过之美的精神境界感到由衷的震慑。这一精神境界,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标一格,即使在世界建筑史上也足
以与古埃及的金字塔交相辉映。
2):空间尺度
从秦始皇开始,撇开乱离之世的帝王不论,历
代陵寝均以巨大的空间尺度标举了时代的大过之
美。如秦陵外城周长6.3公里,内城2.5公里,如
果加上城外的兵马俑坑等,空间更加广阔;陵冢堆
土高120米,遥望像一座厚重的小山。汉高祖的长陵 图6.陕西乾陵
城周3.5公里,陵冢基边东西162米,南北132米,高32米,耸立于咸阳平原的南端,居高临下,威严壮观;如果加上陪葬陵和陵邑,陵寝的空间范围,数倍于秦陵,其气派的恢宏,真是难以想见。武帝的茂陵呈方形,周长870余米,陵冢方上高46.5米,加上陪葬墓区和陵邑区,空间尺度不小于长陵。唐太宗的昭陵城周60公里,面积达
2 8
公顷,因九山为陵,海拔18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山势突兀,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拱卫朝揖,蔚为壮观;城内建有献殿,正对山陵,今建筑已毁,但从其遗址采集到的一件鸱尾脊饰来看,高1.5米,底长1米,宽0.65米,重150公斤,可以想象到南殿的高大雄伟;城外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内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灵魂起居的下宫,也是守陵官员和日常待奉人员的居处;昭陵主峰 逦而南,有一百六十七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占地约三十万亩,太宗的玄宫居高临下,诸陪葬墓列置两侧,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论空间尺度之崇高、雄伟,真可称得上是“前不见古人,后无复来者”,置身其间,“念天地之悠悠”,怎不令人“独怆然而涕下”!北宋诸陵,就个别而言,尺度虽有所缩减,如作为宋陵代表的永昭陵,由鹊台到北神门,南北轴线长550米,神墙周长242米,陵冢底边方56米,高13米,这个尺度仅相当于唐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的尺度,但由于经过统筹规划,诸陵互为形势,北起孝义镇,南至西村,中贯芝田镇,占地约10平方公里,头枕黄河,足登嵩山,形成宠大的陵区,气势亦自不凡。此后如明的十三陵、清的东、西两陵,无不以占地面积的广大、建筑体量的高大构成巨大的陵寝空间,形成崇高、雄伟、混茫、深重、沉郁的大过之美。
3):地面布局
陵寝的地面布局,以陵冢为中心,三代前不封不树,较为简陋;秦汉后初成规制,内外城壁垒森严,陵冢方上之外,并建有寝殿、宗届等供奉、祭祀性建筑;东汉不筑垣墙,却开创了神道石像生的先声,至唐代形成定制。以乾陵为典型,主峰(地宫所在)四周为神墙,平面近似方形,四隅建角楼,四面辟门,门外各置石狮;南神门朱雀门内建献殿,用作大典祭礼的场所;门外为长达数公里的御道,又称神道,最南端以一对土阙开始,阙后为门;由此向北离朱省
门约1公里是第二对土阙及第二道门;再由此
通向朱雀门前的第三对土阙即可到达内场面;
在第一、二重门之间的广大范围内颁诸陪葬墓;
神道两侧则依次陈置石像生、华表、石碑等;
陵区广植柏树,所以称为“柏城”。这种地面布
局,与长安城的规划思想颇相一致:整个陵区
相当于郭城,陪葬墓在里坊区;由二道门向北相 图7.浙江杭州岳飞墓
当于皇城;石人和石兽象征帝王出行、朝会时的仪仗;内城则相当于宫城。可见其设计思想,也和都城、宫殿建筑一样,合乎严格的礼制逻辑,都是要突出皇权的尊严。但各种建筑物,包括陵冢、石刻等,造型、色彩又以朴素自然为基调,目的是为了取得与天地山川的和谐统一,体现沉潜的生命律动,与宫城迥然不同。
后世的帝陵, 9
地面的布局,基本上都是以此为规制加以铺陈的。如巩县宋陵,陵冢坐北面南,由上宫、宫城、下宫三部分组成,围绕陵园还建有寺院和行宫等建筑。整个陵园,包括上宫、宫城、下宫和地宫及陪葬后妃的陵墓在内,统称为兆域,兆域中遍植松柏,四季苍翠,突出了陵寝环境凝重、肃寂的性格和大
过的审美特征。
如上所述陵寝的地面布局,历经千百年自

然和人为的破坏,木构建筑物多已毁圮,迄今
所存,仅一坟山陵或土陵,及神道石刻等物而
已,虽大夺冠之美愈显悲怆,但毕竟无复当时
气象。相比之下,明清诸陵的地面布局,尚能
比较完整地传达出中国陵寝大过之美的特有意境。 图8.浙江杭州岳飞墓阙
明十三陵以成祖的长陵为主体及典型。其布局纵贯南北,由三个院落组成。第一院落从天寿山山口外的石碑坊到棱恩门,坊宽29米,高14米,面阔五间,六柱十一楼,以汉白玉雕成,排空屹立,上系云天,中线正对11公里外的天寿山主峰。坊北约200米处辟大红门,共三洞,丹壁黄瓦,单檐歇山顶庄严雄伟,浑厚端庄,东西两面围垣墙,环绕诸陵,周长八十里,共设十门。大红门北有长陵碑亭和华表,华表之北为神道,长500多米,两侧排列石像生,在苍松翠柏衬托下,使整个神道充满了圣洁、庄严、肃穆、沉郁的气氛。神道尽头过汉白玉七孔大桥即长陵寝宫的大门棱恩门。这第一院落相比于唐宋诸陵的最明显创意,在于神道之前,尤其是大红门之外的构思,以崛起的对峙小山两座作为陵区的入口,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深沉的完整环境;又以神道碑亭、华表、石像生;神道微有弯典,因为神道在山峦间前进,须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大致均衡,使之偏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这种结合地形的细腻处理,显然是从现场潜心观察琢磨而来,不是简单的闭户作图所可办到的。重视直觉效果,使陵寝建筑与天地山川融为一体,至此可谓绝伦无比。第二院落为 恩殿,相当于前此陵寝的下宫。该殿为十三陵中最雄伟的单体建筑,坐落在汉白玉丹陛的台基上,基高3.2米,三层,每层有勾栏围绕,殿东西面阔九间,66.7米,南北进深五间,29.3米,面积1956.4平方米,总面积稍逊于故宫太和殿而面阔过之,故体量感觉亦大于太和殿。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重檐庑殿顶,中央四根直径达1米余,高23米,质量之高、形体之硕大,为建筑史上所仅见。殿顶的装饰、斗栱、阑额的彩绘,均为最高的规格等级。第三院落由内红门与方城明楼等组成,内红门的棱恩殿和宝城之间的一座门楼,彩绘色调深重、悲凉,使谒陵的官员入门即产生一种诚惶诚恐的心理压力。方城明楼相当于前此的献殿,但实际已演示为碑亭,不作祭礼行礼之用。仅用“五
供”象征祭祀用物,祭祀活动则集中于下宫,遂使上下宫合为一体,也是陵制上的一 10
个重大改变。时楼后面即宝城,圆丘式宝殿,方圆1000余米,中央陵冢,其下即地宫。古代陵冢的形制,从三代的不封不树,到秦汉高大的堆土方上即所谓封土为陵,再到唐代的因山为陵,屡经改观,进而从明代开始,不再建方上陵体,而改筑圆形宝城,是又一重要的改制。综上所述,时代陵寝室的地面布局承唐宋之遗轨,作出了较大的更动,从而,从礼制的角度,使之更加完整严密,秩序森严,而从审美的角度,则进一步烘托了大过之美的崇高、雄伟、混茫、深重、沉郁、庄严、肃穆之感。这也是与同时期宫殿建筑的礼制、美学形态臻于高度完美的终结,体认了共通的时代特点,并为嗣后的清代所完全继承下来。
4):地下设施
陵冢之下为地宫,即帝王的长眠之所。其设施规模不一,但必定汇其生前所曾占有的一切。地宫的建筑,深入地下数十米,面积数十至数百千米不等,多用砖石砌成,部分构件仿木结构,室内作各种空间划分,或施以彩绘、雕刻。目前,多数地宫的详情不明,完整发掘或详细了解的陵寝地宫仅明定陵、清裕陵等数处,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明定陵的地宫,由前、中、后和左右两侧五个
高大宽敞的殿堂连接而成,总面积1195平方米,
全部为石结构拱券式建筑。前、中、后三殿各有一
道石门,门券上雕刻龙凤和吻兽,门高3.3米,两
扇整块汉白玉,各宽1.8米,门面雕饰门钉和铺首,
沉重的体量和造型装饰,给人以威严惶恐之感和内
敛沉潜的心理压力。前殿和中殿各高7.2米,宽6
米,长58米,以长方形甬道相连;中展按品字形 图9.江苏钦陵墓室入口 放置三只盛满香油的大龙缸,专供长明灯使用。后
殿高9.5米,宽9.1米,长30.1米,地面以花斑石
墁砌,靠北壁汉白玉石垒成棺床,上面放置三只朱
漆棺椁,中间者为神宗椁,左可分别为孝端、孝靖
皇后椁,棺椁外置红漆木箱二十六只,内藏各种随
葬珍宝无数。
清裕陵的地宫为拱券式结构,全部用石块砌成。 图10.钦陵后壁古雕
其布局由一条墓道、四道石门、三重堂券组成,全长54米,面积300多平方米。石门、内壁、券顶雕饰佛像、经文、与乾隆晚年信奉佛教有关,同时也加强了地宫的神圣感。石棺床上安放帝后棺椁,随葬物殓物荟珍萃奇,穷极侈丽。
试与三代之前的陵寝相比,当时的地宫以椁室为主,多在穴中央用巨大的木材砍 11
成长方形断面,互相重叠,构成井干式墓室,即所谓椁;其东西南北四向有斜道通向四面,称为“四出羡道”。汉代以后,夫模越是宏大,结构越是严密,真正成了地下的宫殿,只是沉郁压抑的气氛,与大内蒙古自治区宫殿的辉煌灿烂迥然相异,这从定陵、裕陵的地宫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从而,与地面布局、空间尺度和工程规模,工同构成了陵寝建筑大过之美的完整形态。它不仅是去世后的帝王最理想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为活着的帝王官僚们提供了最理想的祭奠空间。
我们知道,同要作为帝王的生存空间,宫殿建筑所遵循的礼教制度兼具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实用功能,其精神的功能即象征王权的至高无上,其物质两方同的实用功能,其精神的功能即象征王权的至高无上,其物质的功能即提供帝王侈奢的生活享受。而陵寝建筑所遵循的礼制度,主要是精神的象征功能,至于物质的享受,实质上也已经转化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占有,而并不是实际上的消耗。因此,在美学性格上,二者虽都以大为特色,但一者表现为大壮,一者则表现为大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今天,陵寝建筑所遵循的礼教仪制和术数观念和我们时代的精神早已格格不入,它所象征的精神功能也和我们的实际生活不再发生联系。但是,它所呈现出来的那种大过之美,与大壮之美一样,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同样能给我们以永恒的审美启示。无论当我们置身于其他一些陵寝之间,规模或大或小,景象或残败或完整,陵冢、城垣、碑阙、石刻、殿宇与天地山川浑然一体,在夕阳的风沙漠漠之中默默耸峙,一种崇高、雄伟、混茫、沉郁、森严、肃穆的大过之美,震慑着人们的心神,呈现出一种悲壮的生命意志。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