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画家马远的《对月图》,描写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岭间邀月共饮的场景。
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画面上半部,那座高大的山峰,虽然少见画家贯用的斧劈皴,但是那痛快淋漓的侧笔直刷,由浓及淡的墨色,密集的苔点,让峻峭的山形多了几分雄浑。
山腰间挂着一轮满月,月亮下面是瘦削的远山。这种“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的布景,也是画家常用的画山方法。
画面下半部,左侧崖石间伸出几棵虬曲的老松和杂树,茂密的松枝垂挂着藤蔓。松荫底下,一位高人抬头望月,举杯邀饮,神态狂放不羁,旁边侍立着一位端酒壶的童子,人物造形简练而写意,符合高人遗世独立的气质。

高人前面,下去是深不见底的沟崖,悬崖边又是一棵斜拖着枝杈的老松。画家常用向下斜拖的笔法画树枝,这样的画法使树显得虬劲曲折而又富有古意。最近处的岩石用焦墨斧劈,显出特写的效果。
山高谷深,皓月当空,松荫蔽天,这些布景都围绕着那位坐在悬崖边举杯邀月的高人,他是整幅画的重心。此画表现的是古代文化人那种清雅脱俗而又孤高寂寞的审美情调。
画面留有五方钤印,其中的两方“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是乾隆皇帝的印章。
马远是南宋画院的职业画师,是一位在技法上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画家,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马远一般都用斧劈皴表现山石质感,在构图上多采用取景一角,故被世人称为“马一角”。
《对月图》中也可见到少量斧劈皴,但大多用侧笔平刷塑造山石,构图布局也比较满。虽然技法有所差异,但此画表现出的清雅峻秀的风格,与马远一贯的画风一脉相承。
有明代学者提出,《对月图》并WWW.aIhUaU.coM非马远真迹,而是后人仿马远画风之作。
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他师法李唐,多用水墨,笔法雄奇简练。作画特点是布局简妙,线条硬劲,或用“斧劈”,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标志着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在构图上,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故人称“马一角”,品评者多以马远的画为“残山剩水”,赞誉他的独特画风。其风格特点表现在或峭蜂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四面全空,仅画一垂钓孤舟,使画面达到了强烈的空间感,突出近景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