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相随心灭

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能成立,都合逻辑。面对同样的夕阳:李商隐感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反对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惘怅近黄昏。”叶剑英则高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有一个雕塑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面貌越来越丑了。“丑”并非指肤色、五官(他原来长得很不错的),而是指神情、神态,怎么就那样的“狡诈”、“凶恶”、“古怪”,以至于使面相本身也让人可恶可怕。他遍访名医,均无办法。因为,吃药也好,整容也好,都无法医治五官之间的“关系”——无法医治一个人的愁眉苦脸,无法医治“满脸横向,凶神恶煞。”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游历一座庙宇时,把自己的苦衷向长老说了。长老说,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治,你必须先为我先做一点工——雕塑几尊神态各异的观音像。雕塑家接受了这个条件。在中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中,观音是慈祥、善良、圣洁、宽仁、正义的化身,她(他)的面目神情,自然就是人民群众心中这些概念的形象化、典型化。雕塑家在塑造过程中不断研究、琢磨观音的德行言表,不断模拟她(他)的心态和神情,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他相信自己就是观音。半年后,工作完成了,同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面貌已经变得神清气朗,端正庄严。他感谢长老治好了他的病。“不”。长老说,“是你自己治好的”。此时,雕塑家已找到了原来“变丑”的病根——过去两年,他一直在雕塑夜叉!正所谓“相由心生,相随心灭”。 世上那个能左右你的东西,除了你自己的心态别无其它,一个人沿着自己的信心生长,你认为你行,你就行。齐格说得好:“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思维方式(心态)正确的人达到他的目的,也咩有任何东西可以帮助思维方式(心态)错误的人。 一个人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们公司新来一位女大学生,就坐在他的对面。女大学生年轻漂亮,每天上班让他赏心悦目。一天公司开会。会议桌是椭圆型,女大学生恰好又坐在他对面,顺势他与她坐在椭圆型最长的两端,距离倏然拉远,会议冗长而沉闷,他与她都作聆听、沉思、冥想状态。此外他不由自主得一眼一眼地去打量她。他突然发现她一反平日所见的漂亮,而且口鼻歪斜,揉眼再看,仍歪斜。他吃惊地想,与她面对面坐了将近一年了,怎么从未察觉?想平日,她要么低头工作,要么抬头说笑。抬头说笑时很生动。低头工作时很恬静,总之,都挺美。脸对脸地发呆,倒真是从未有过。惴惴一夜,翌日上班偷窥一眼,发现她美丽端正如从前,心中石头方落地。后来他娶她为妻。再后来的某一天,他忽然发现她的口鼻歪斜。再看,仍然斜。他心中苦笑,知道婚姻进入了冗长而沉闷的阶段。 美不美,原非相貌问题,而是心理的作用。文雅的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粗俗的话叫做“王八看绿豆,对眼了。”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心理反映。若是心态出现了变化,“美”可变成“丑”,“丑”亦可转变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