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增加一款,WWw.aIhUaU.COM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同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的象征。赋予国歌与国旗、国徽同样的宪法地位,有利于维护国歌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 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正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作者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这首在中华大地上歌唱了近70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曲,当《风云儿女》开拍时,田汉作词,并请聂耳谱曲,但田汉歌词还未写出就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田汉后来被关在龙华监狱,他在狱中偷偷地把歌词写在两个烟盒的被面,趁家属探监之便带了出来。聂耳接到歌词时,已准备去日本,他立即谱出初稿,让朋友试听,并听取意见,但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修改,只好带到日本。
《义勇军进行曲》国歌诞生的历史:
1934年春,上海影坛新成立了一家电通影片公司。这是一个由共产党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左翼电影公司,由夏衍、田汉负责电影创作,司徒慧敏担任摄影场主任,编导演阵容则由袁牧之、应云卫、孙师毅、陈波儿、王人美、王莹、吴印咸、聂耳、吕骥、贺绿汀等组成。“电通”的首部出品是袁牧之编剧,应云卫导演的《桃李劫》,影片的主题歌《毕业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随着电影的上映,很快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歌曲之一。田汉承担了“电通”第二部影片《风云儿女》的创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写的。这首歌是电影主人公诗人辛白华写的长诗《万里长城》中的最后一节,田汉原本是想把这首主题歌写得很长的,后因被捕而未能如愿。
田汉的原诗是这样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一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前进,前进,前进!”跟后来影片中唱的仅有微小的出入,应该是作曲者聂耳因音乐的特性作了调整。聂耳到日本后,他又对曲谱作了修改。日本的一帮朋友们先听为快,聂耳自己也很满意。
1935年4月,身在日本的聂耳将曲谱定稿寄回上海,由孙师毅和司徒慧敏转交给《风云儿女》摄制组。三个月后聂耳不幸溺水遇难,年仅24岁,《义勇军进行曲》也因此成了聂耳的绝唱。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协开会商讨国歌,着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提出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这一提案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之词,恐怕不合适。徐悲鸿表示:这没有什么不合适,法国就有以战斗性的《马塞曲》作为国歌的先例。周恩来支持了他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民虽然获得了解放,但以后还会有战争,有危难,应该居安思危。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今年为1949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毛主席按动升旗电钮,伴随五星红旗冉冉上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