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玉须烧三日满 有关哲理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关键词】

诗词名句,说理,物性事理,考量,检验

    

【名句】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出处】

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注】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①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②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③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④试:试验,检验。

⑤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⑥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说明】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任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此诗为第三首。

辨玉须烧三日满 有关哲理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赏析】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两句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以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一样,都是对人心的深刻的总结。古人认为辨别玉石的真假,需要用火来烧,能够经得住烈火长时间的炙烤,便是好玉;鉴别一块木头的好坏,要等到七年之后,七年之后如果木头不腐不烂,依旧结实如初,那便是一块好木材。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诗人又举了周公和王莽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两年后便死去,从此周公开始辅助成王,一心致力于朝政,忠心不二,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起初他为人毕恭毕敬,做事十分卖力,不知疲倦。后来招买人心,拉拢势力,等到汉平帝死后,便假拟遗照,篡汉称帝。诗人认为,考察一个的忠心,不能单单从短期的表现来评价,必须进行长时间地考量,从整个历史的长度去衡量和判断。诗人认为自己和好友元稹都是受人诬陷的,自身清白,必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等到“三日”“七年”之后,朝廷定会明白他们的忠心,这是不容置疑的。 

 

  (责任编辑:夏素筝)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2951/797924996995.html

更多阅读

白居易的诗,《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放言五首赏析

白居易的诗,《放言五首》其三,全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当年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在有流言说他怀有篡位的阴谋时,也会感到恐惧。而

王莽怎么失败的 王莽败亡的教训

  白居易的政论诗《放言五首》很有名,其中之一是:“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对王莽的感慨,很值得人们思考。  王莽在

第18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1)

系列专题:《昌集天下: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第二章  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  第一节苦寒花香:犹记当时冰彻骨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年少的郭广昌和许多幼时历苦的伟大人物一样,经受了生活的九九八十一

玉子烧 玉子烧-菜品特色,玉子烧-做法

鸡蛋.牛奶. 盐 . 味淋 .日本柴鱼酱油(牛奶的部份也可使用水或是柴鱼高汤替代 . 水的多寡 . 使得厚蛋烧棉密有很大的关系 )鸡蛋:润燥、增强免疫力、护眼明目 牛奶:富含蛋白质玉子烧_玉子烧 -菜品特色照片鸡蛋.牛奶. 盐 . 味淋 .日本

盖棺论定 闲话“盖棺论定和谥号”

闲话“盖棺论定和谥号”陈宣章史学研究中的说法:“历史早已有结论”、“已有定论”等等,还有专门词语:“盖棺论定”,指人死后装殓入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因为活人会有很多变数,随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可斋续稿后・挽史鲁公

声明:《辨玉须烧三日满 有关哲理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为网友二凡不会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