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dslashes(
春秋名将之一伍子胥的资料
伍子胥基本信息数据来源 : 历史百科-伍子胥
中文名伍员别名伍子胥,申胥国籍/朝代春秋时期职业吴国大夫,谋略家,军事家民族华夏族出生地楚国椒邑(今安徽阜南)出生日期前559年逝世日期前484年爵位相国公主要成就率吴军大破楚国,营造姑苏城家庭成员伍奢,伍尚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生于春秋楚国椒邑,后又逃到吴国生活,并在吴国担任高官,春秋名将之一。
伍子胥影视形象
伍奢之子伍员和伍尚,少有才气,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两人都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两人的才名不仅流传于楚国之内,也流传到了春秋各国之中。后来,伍奢被费无极诬陷,伍奢和伍尚父子二人双双被杀,独留伍员一人逃走。楚平王为了抓住伍员,开出了五万石粮食外加大夫之职的高价,来悬赏伍员的人头,可见楚平王对待此人是多么的重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伍员是非常有才能的。
伍子胥逃到吴国之后,帮助那时还是公子的阖闾夺得王位,后又辅助阖闾争霸春秋。吴国在伍子胥和阖闾的治理之下,渐渐的强大起来,有了争霸春秋天下的资本。吴国强大起来之后,马上开始进攻楚国,春秋大国楚国没能阻挡吴国大军前进的脚步。最终,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联手之下,楚国国都郢城被攻破。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三百下,报了父兄大仇。
攻破楚国国都之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平定了国内的叛乱,稳定了吴国的局势。之后,阖闾又命令太子夫差领兵攻楚,打败楚国。楚国害怕吴国还会再来攻打他,决定将楚国的国都由郢城迁往鄀城。阖闾死后,伍子胥继续辅佐吴王夫差,此时的吴国在春秋的地位直追当时的霸主晋国。后来晋吴争霸,吴国失败被灭。
伍子胥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整个春秋格局,使得一个本来在春秋大国的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一跃成为一个争霸的大国,要不是后来的夫差赐死了伍子胥,春秋的格局可能还会被改写。
伍子胥和孙武谁的知名度高
提到孙武,很多人都会想到《孙子兵法》和武圣,比起孙武来说,伍子胥就要低调了好多,其实他也写了一部很著名的兵书叫做《伍子胥》,只不过现在已经绝迹。
伍子胥和孙武
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齐国人,后来到吴国,向阖闾进献自己所著的《兵法十三经》,受到吴王重用,最后率领吴国大军和伍子胥一起攻入楚国国都。孙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晚年所整理的《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流传到现在,被翻译成十几国语言,还被现在很多国家奉为军事经典,也被很多军事研究机构参考研究。
伍子胥和孙武是同时代的同国家的成就差不多的人物,但是为什么后世孙武的知名度要比伍子胥高这么多?
一是因为后世历史对于伍子胥的偏见较大,由于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举动,在当时被很多文人不能接受。所以后世史书著作者对于他很难做到公正的评判,再者他最后是被吴王夫差以叛国罪处死的,那么在吴国的史书之上,肯定会尽量地丑化他,才能让当时的吴王开心。
二是孙武最后是自然死亡,他在帮助吴国取得大胜之后,就辞官归隐了,开始安心的整理自己这一生的所学,这才给后世留下了一部经典的兵法著作。反观伍子胥,开军事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开始进军政治,做了夫差的辅政大臣。但是长期混迹军旅的他,不太了解真正的为官之道,不能很好地“左右逢源”,这才导致后来的下场凄惨。
其实,伍子胥和孙武到底谁更厉害,我们就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比较。在生存之道上,孙武比伍子胥要厉害的太多,这从两人的结局下场就能看出。但是要说军事政治成就,孙武比起伍子胥就要略输一筹,《孙子兵法》里的很多理论的修改和完善,都是孙武和伍子胥共同指挥军队时所做的。
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友吗
伍子胥和申包胥,两个曾经是至交好友,后来因为灭楚护楚的问题产生分歧,最终分道扬镳,成为死敌。
申包胥图像
就个人成就和后世知名度来说,伍子胥和申包胥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伍子胥出生贵族,很早就已经出名了,后来到了吴国之后,更是闻名于春秋各国。反观申包胥,连生卒年都没有人知道,后世唯一知道就是他在秦国驿馆大哭七天七夜,最终感动秦王,出兵帮助他救助楚国。
但在人生境界和德行操守方面,两人恰好相反。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发下灭楚誓言,申包胥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发出了护楚誓言,两人彻底决裂。后来,伍子胥破入楚国国都,做出了鞭尸的残忍举动,惹得申包胥对他更加的怨恨,他让人带话给伍子胥,强烈的谴责了伍子胥,伍子胥对此的回答是,只要能报父兄之仇,倒行逆施之事他也会常为之。
楚国都城被破的时候,申包胥逃出楚国国都,辗转来到秦国,面见秦王,想向秦王借兵击退吴国,但是秦王以路途遥远,恐不能及的理由拒绝了申包胥的请求。被拒绝的申包胥来到驿馆之中,把自己关在房间之中,想到自己的故国将不复存在,伤心的大哭起来。这一哭就持续了七天七夜,秦王听到申包胥在驿馆之中大哭七天七夜,不吃不喝,非常的感动。
最后,秦王派出五百战车,驰援楚国,申包胥带着这五百战车回到楚国,再加上楚国民众的一致对外,终于击退吴国,保护住了自己的国家。
伍子胥是怎样过昭关的
伍子胥逃出大楚国都之后,准备通过昭关,然后乘船去往吴国。但是,昭关是吴国边境重镇,防卫森严,无奈的伍子胥只好躲到山中,恰好被东皋公所救,伍子胥急的一夜之间白头,后又在东皋公的帮助下顺利通过昭关。
昭关
伍子胥住在东皋公的家中的时候,由于急于过关,再加上遭受重大的打击,一夜之间白了头发,后来也是因为这头白发,他才能够顺利的逃出昭关。
东皋公有一个名叫皇甫讷的朋友,长相酷似伍子胥,恰巧皇甫讷和昭关的守将非常的熟悉。东皋公就将皇甫讷请来,让他化妆成伍子胥的样子,然后又让白发的伍子胥扮成皇甫讷的仆人。几人来到城门口,守城的士兵看到长相和伍子胥非常相像的皇甫讷的时候,误把他当成伍子胥抓了起来,而真正的伍子胥则趁乱逃出城去了。
事后,皇甫讷被士兵押到守将那里,守将一眼就认出了他不是伍子胥,教训了手下的士兵一顿就把皇甫讷放了。
逃出城的伍子胥怕后面有追兵,急忙赶到河边,想找一艘船渡江而去。恰巧此时的江面之上只有一艘小船,在伍子胥的请求下,撑船的老汉答应将他送到了河对岸。到了河对岸之后,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佩剑,对老头说:“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这把剑值百金,权当是我的谢礼”。老头笑道:“楚王悬赏五万石粮食,还加上一个大夫之职,何止百金”。
听出话中意思的伍子胥连忙向老人下跪感谢,收起宝剑,转身走了。
揭秘伍子胥死后化为什么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很多,一些名人死后都被传言化成了什么什么神,例如:关羽死后化为武圣,陶朱公范蠡死后化为财神,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庞涓也化为做豆腐祖师爷。
五月五日祭祀涛神
那么,春秋名人伍子胥,他在死后又化为了什么呢?这个可能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了,他不像其他人那样死后化为了善良的神。伍子胥死后,民间传说他化为了涛神,这是一个恶神。民间传说,伍子胥在被吴王夫差将尸体投入钱塘江中之后,江边的人同情他的遭遇,给他在江边修建了祠堂,还修建了雕像,给他香火供奉。
但是成神的伍子胥没有保佑吴地的百姓,反而还成为了一个恶神。伍子胥被当地百姓称为涛神,也有的称他为波神,这是一个专门为恶的神仙。他长期活跃于长江和钱塘江之上,专门掀翻过往的船只,使得船上的游客和船员都掉入江中淹死。另外,他还常常掀起波浪,淹没江边的土地房屋。
所以,江边的百姓为了祈求涛神不要随意发怒,每年都会在伍子胥的忌日,五月初五这天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来祈祷涛神保佑江上和江边的百姓有个安宁的生活。所以,也有很多人认为,五月初五这天不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而是用来纪念伍子胥的,因为伍子胥比屈原早了好多年,而且两人都是为了国家而死。
在古代民间传说中,很少有名人死后化作恶神的,因为在民众眼中,神一般都是心存善念的,那么为什么伍子胥死后,被民众传成了一个恶神呢?这是因为,伍子胥生前做了很多在民众看来是恶的事情。例如他鞭尸楚平王,在一般的民众眼中,人死为大,鞭尸这种事不是好人该干的事。而且,伍子胥是一个有仇必报,有恩必还的人,所以在民众的眼中,他虽然是个忠臣,但也是一个不太完美的人,再加上他死后的那番看着吴国灭亡的怨言,这才使得他被民众封为涛神这么一个恶神的称号。
伍子胥谏吴王成功了吗
伍子胥在吴王夫差即位后,由于政见和军事方面的不和,两次进谏出差,这两次都是以伍子胥的进谏失败而结束。
伍子胥谏吴王
伍子胥第一次进谏是要夫差杀死越王勾践,因为在他的眼中,一个男人如果能够忍受对自己尊严的侮辱,那么他必定有着很大的图谋。而早已被勾践哄得开心的夫差根本就不停伍子胥的劝告,他认为像越国这样的小国,国君被俘和被灭没什么区别,再加上勾践进献了美女西施,把夫差迷得神魂颠倒的,哪里听得进伍子胥那逆耳的忠言。
伍子胥的第二次进谏是和夫差在军事上的分歧,夫差在灭越之后,有了争霸天下的决心。他先是起兵伐鲁,打败鲁国,和鲁国签订了和约。夫差听闻齐国新立国君,国家不太稳定,就有了讨伐强齐的主张。伍子胥根据当时的大势,没有同意夫差的想法,但是后来夫差跳过伍子胥,任命大将讨伐齐国,大败齐国十万大军。在庆功宴上,伍子胥建议夫差见好就收,应该先扫平离吴国最近的越国,这样吴国攻齐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吴王夫差没有听信伍子胥的劝告,仍然决定继续伐齐。伍子胥意识到了吴国将不久存矣,在出使齐国的时候,伍子胥自己的独子托付给了齐国好友鲍牧。有人将这条消息告诉了夫差,并污蔑伍子胥之所以不同意灭齐是因为他早已投靠了齐国。夫差居然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怀疑教导自己多年的恩师,下令赐剑伍子胥,让他自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