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 青梅煮酒 太平洋战争(插图版)--- 66实力悬殊---青梅煮酒1970

1.10.7 实力悬殊
  日美矛盾无法调和,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打起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现代战争,归根结底是国力之争。本小节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枯燥无比的数字来说明双方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可以说,米内光政、山本五十六、东乡茂德、贺屋星宣、野村吉三郎等清醒派人士之所以坚决反对与美国开战,并不是因为他们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多么爱好世界和平。以米内光政为例:“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国内的强硬派急于扩大与中国的战事,尽管最初米内保持了矜持,但并没有看见他上窜下蹦地反对战争,甚至最后也赞成了将战事扩大,还强力要求出动海军占领了中国的海南岛。这是日本今后实施南方作战的制高点。在他们眼里,贫弱的中国想欺负就欺负一下,没啥问题。但对于强大的美国,他们很清楚两国国力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一旦开战日本没有任何获胜的机会。
  从十九世纪末超越英国一直到今天,在经济实力上美国一直是无可辩驳的世界老大。二战之前美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尚不显赫,二战之后随着一些老牌帝国如英国、法国的衰落,美国无可争议地坐上了西方世界的头把交椅。二战同样导致了苏联的崛起,于是冷战开始。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的解体,美国开始金鸡独立,变成了吆五喝六的世界警察。此节暂按下不表,还是回到正题上来。 美日汇率对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果按绝对值来计算的话,美国所有的战争花费超过了其他国家的总和。有钱才能花,美国的巨大花费有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 美日GDP对比   美日物价对比  从1939年到194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800亿美元快速上升到2600亿美元,在六年间增长了三倍多。在所有交战国中,美国是唯一有能力在一项从未测试过的武器技术中一次性投入超过20亿美元的国家,并且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对这个计划的投入能够开花结果,——那就是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其次对重型战略轰炸机B-29的专项研发费用也超过了10亿美元。即使自身参与了战争,美国还能同时给苏联、英国、中国在内的众多同盟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美国的军事工业为同盟国提供了近三分之二的军事装备。连斯大林都在德黑兰会议上承认,“如果没有美国的强大生产力,我们就会输掉这场战争”。日本GDP与美国GDP对比(包括-日本本土、其他地区、满洲)
 美日国民生产总值比较--以不变价格计算(日本包括-本土、其他地区、满洲,其他地区包括朝鲜、台湾、库页岛)    即使如此,美国的国防开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也从来没有超过40%。同样在1944年,日本的战争支出就占到了国民收入的76%,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日本国防开支和投资对比  相对美国的地大物博,日本是个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下列一组数字可以显示日本当时根本不具备进行长期大规模战争的资源条件。开战前夕,日本国内重要工业原料产量占其总消费量之比分别是:铁矿石,16.7%;钢,62.2%;铝,40.6%;原油,20.2%;盐,31.3%。虽然所消费的煤有90%以上都是国内所生产,其中绝大部分还来自于满洲和在中国广阔的占领区,其中还缺乏可供炼钢之用的焦煤。至于某些战略性金属比如镍日本也完全依赖输入。日本虽能炼铝,但其原料铝矾土必须依靠进口。钢铁是战争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资,日本虽已有相当规模的钢铁工业,但冶金技术还比较落后,对于制造武器或精密机器所需要的特种高级钢材始终无法生产,其唯一的来源仍然是从美国输入的废钢铁或成品。1936年世界主要国家地区金属产量,占世界总数的百分比(从上依次为铁、镍锰、铜铅、铅锌锡、铬、钨钒、钼、银金) 1936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年生产其他关键材料,占世界总数的百分比(从上依次为原油、煤、天然橡胶、铝土矿(铝)、铝(smeltered)、钢)
太平洋战争 青梅煮酒 太平洋战争(插图版)--- 66实力悬殊---青梅煮酒1970
 美国和日本国防开支  早在1941年参战之前,美国未经充分动员的军事工业就能制造出价值45亿美元的武器。由于此前已经扩大了对中国的战争,此时日本的军工企业已开足了马力,也仅仅只能制造出20亿美元的武器,双方的比例是2.25:1。两年之后的1943年,当美国的军事工业开始全速生产时,这个比例很快就达到了9:1。不说老美,即使是已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与日本的比例也达到了3:1。作为同盟国主力的美、英、苏三国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建设起大型的军械库,而轴心国的德、意、日就做不到这一点。  美国和日本的装备和弹药采购 美国和日本国防建设投资  我们来简单看看美日双方主要经济数据的对比(仅仅是老酒所能找到的部分数据,很可能不太准确,欢迎各位师兄补充纠错):
  国土面积:美国937万平方公里,日本38万平方公里(不含台湾、满洲和中国关内占领区、法属印度支那等)。
  人口:美国13216万人,日本7314万人。
  工业总产值:美国2000 亿美元,日本90亿美元。
  钢产量:日本580万吨,美国3300万吨。如上所述,日本的钢铁生产严重依赖于美国所提供的废钢铁。1929年到1932年日本从美国进口废铁16万吨,占其进口量的36%。而到了1938年日本购自美国的废铁101万吨,占进口量的74%。
  国民收入:美国是日本的7倍 。
  煤炭产量:美国依然是日本的7倍。
  石油产量:美国11000桶,占当时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是日本的500倍。日本的石油80%从美国进口,高级燃油如航空汽油依赖程度超过了90%。
  铜产量:美国是日本的9倍,日本93%的进口铜来自美国。
  铝产量:美国为85万吨,是日本的8倍。
  电力:美国为1800万千瓦,为日本的45倍。
  汽车产辆:日本顶峰时期为1941年的47901 辆,而美国在1943年汽车产量达到了621502 辆。美国相当数量的年轻人(这个百分比记得有本书上有,翻了两天没查到)可以驾驶汽车,而汽车对于日本人来说还属于奢侈品,我想可能不是日本人不喜欢开车而是没车。会驾驶者和不会驾驶者去练习开飞机的话,前者接受能力无疑更强。以前老酒和六位同事一起去考驾照。人家都已经在高速公路上疾如闪电了,老酒还在练侧方位停车。除了自身太笨之外,老酒在学开车之前连自行车都不会。
  工厂工人数:美国3400万人,为日本的5倍。
  大口径火炮: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火炮,同一时期美国的产量是7803门。
  小口径火炮:日本共生产70-105毫米火炮6512门,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27082门。 1944年迫击炮和小型武器的生产日本仅仅只有美国的7%。
  重型坦克:1941-1942年日本生产1065辆,而同时期美国生产了24997辆。
  轻型坦克:1941-1942年日本生产了1024辆,而同期美国生产量是4052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重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如果按照吨位类比的话差距更大。日本的坦克除了在中国能够横行霸道之外,在与美国、苏联等军事强国的抗衡中基本上属于靶子。
  飞机生产量:美国12万架,约为日本的8倍。1942年,英、美、苏的飞机产量是德、意、日三国的4倍,在1945年达到了5倍。美国伊普西兰蒂-福特公司的一条装配线在一个小时里就能将一架飞机所需要的100多万个零件焊接在一起,1944年仅该厂的产量就达到轰炸机5000多架。而日本海军飞机的月产量直到1943年3月才第一次超过了500架。
  造船能力:美国3倍于日本。1941年之后美国除已有的造船厂外,又陆续新建了131个,平均每厂每天都有一艘舰船下水,且一直呈现增长态势。日本的造船量1944年最高。从1942年到1945年,日本新建的船舶吨位分别为:66万吨,107万吨,174万吨,47万吨。而同时期被击沉的船舶数量分别为110万吨,207万吨,412万吨,159万吨。净沉没量为44万吨,100万吨,238万吨,112万吨。
  就生产能力而言,日本最大的缺陷就是需要从海外进口大量的机械工具,多达60%的机床需要进口,国产机床金属切割的精确度有限,耐久性也不佳。
  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和改造各型航母17艘,新建战列舰2 艘、巡洋舰9 艘、驱逐舰63艘和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改造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新建战列舰10艘 、巡洋舰48 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人比人,气死人。
    美国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获益颇丰,战争解决了因之前两次经济危机导致的数百万人口失业问题。1939年到1945年,美国新创造1700万个新工作岗位。在纽约和芝加哥,居民收入增加了50%,在华盛顿特区这一比例达到了200%。企业的税后收入在1940年是64亿美元,到了1944年就增加到108亿美元。汽车厂虽然产量稍有下降,但是雇佣了超过100万的工人,每个月创造超过10亿美元的价值。美国《星期六晚邮报》一篇社论曾经夸耀说,“日本为了一场毫无成功希望的战争耗尽资源,而美国正在为大规模就业、批量生产以及大规模分销和所有权的光明未来而努力”。
  对于美国而言,尽管有上千万的年轻人背起枪支奔赴欧洲和远东参与同轴心国的作战,但美国的就业工人总数反而增加了140万人,战时经济需要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工作时间也由每周40小时增加到90小时。
  战争促进了美国妇女和黑人的就业。到1944年7月,美国职工中有1900万女性,比战争初期增加了50%,美国女性离开家庭出来工作的比例从四分之一增加到三分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变化使得美国公众“重新思考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工作和国民生活中的角色”。同期日本尽管有1335万的女性劳动力,但是其中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从事工业和军工生产的只有225万人。战争也使美国黑人的就业岗位增加了三倍,达到70万人。
  由于华盛顿是首府,大批新雇佣的政府职员让华盛顿的住房紧张程度堪比今天的“北上广深”。美国作战新闻处的一个记者曾经讲过一个这样的笑话。当时有一名男子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就大喊“救命呀救命”。叫喊声引来了一位路人,他迅速跑过来问落水者,“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现在的住址是哪里?”“我叫约翰.琼斯,住在南大街以北的第14号,你快来救我呀!”这名路人马上转身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了南大街以北14号,告诉房东:“我要租约翰.琼斯的房间,他已经在河里淹死了。”房东很无奈地说:“实在抱歉,他的房间已经被刚才把他推入河中的人订走了。”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能力已经达到顶峰,基本已无潜力可挖掘,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或者迫使对手屈服,被对手拖入消耗战、持久战的话必败无疑。山本五十六急于寻求与美国决战也正基于此。
  日本与美国的差距不仅仅在于国力,还在于其科技和创造力。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二战初期美国的雷达已经基本普及,而日本只是到了1943年9月才开始在巨舰“大和”号上实验使用雷达,性能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好比盲人在和健康人比武,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开战初期,日本的“零式战斗机”从各种性能来说都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战斗机,加上飞行员较佳的技术素质在与盟军的拼杀中稳占上风,“零式战斗机”也就此成为美军飞行员的梦魇。在阿留申战役中,美国成功缴获了一架几乎完好无损的“零式战斗机”,随即运回国内进行解剖,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战斗机进行改进,从而大大提高了战斗机的作战性能。到1943年,美国新开发的“泼妇式战斗机”在性能上已经明显超越了“零式战斗机”。美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的机型。到了战争后期,不仅飞行员的素质美军稳战上风,在飞机性能上也已经远远优于日军。
  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进型。由于资源的缺乏导致日军在飞机生产上只注重飞机的作战性能而忽略了自身保护,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使得“零”式战机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就如当今的日系车,在降低成本上可谓做到了极致,油耗也低,但是安全性能就不如美系、德系。
  另外,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有 97810 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 架(基本上是双发机)。
  这么多的数字,大家也不用记,老酒也是记不住,只是记在本本上。咱们只记住差距很多就行了。
  到了1945年,不管再怎么宣传,已经有68%的日本人认为必败无疑。战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民的生活,生活品消费已经跌至国民收入的17%。1945年日本每个公民摄入的热量狂跌至1800卡路里,远远低于保持人体健康所需要的基本量。到1945年夏天,由于李梅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取得成功,日本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遭到毁灭性打击,仅仅1945年3月9日的一次轰炸就将东京41平方公里的商业、工业和居民区化为灰烬。人们开始背井离乡走向乡村,城市人口下降超过了40%,工业生产更是无从谈起。
  由于资源短缺不能大量使用枪弹,日本士兵很少配备冲锋枪,日本陆军步兵的主力兵器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三八大盖。别以为这“大盖”是1938年生产的,这个“三八”是指“明治38年”,换算成公历是1905年,也就是日俄战争那年头。同时代美、英、德、苏等军事强国的部队基本上都配备了冲锋枪,而日军只有《亮剑》里山本一木大佐的特种兵才能配备德国造的冲锋枪。
  日本为此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借口:宁愿要一个百发百中的神枪手,也不要100个百发一中的普通士兵。听起来真像那么一回事,做起来可真不是那么一回事。前文所提诺门罕战役中日、苏士兵近身肉搏的场面就说明了一切。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战例:饿死的日本士兵比战死的还多。比如在新几内亚、瓜达尔卡纳尔岛、英帕尔等地。而美国大兵不但吃得饱穿得暖,甚至还有香烟抽、有生日蛋糕吃。在日本有句名言,“辎重能算兵,蜻蜓也能变老鹰”。这其中固然有不重视补给的因素,但是资源缺乏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我们在今后的战役中都会详细地描述。
  从诺门罕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加上资源的匮乏,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基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威克岛是日军第一批进攻的目标,早在1941年12月26日即被日军占领。由于在反攻阶段美军实施了“蛙跳战术”,威克岛成为被抛弃的目标之一。一直到战争结束威克岛仍然在日军手中,使之成为被日本占领时间最长的岛屿之一。战争后期该岛已完全失去了补给进入自生自灭状态。战争后期美军曾经拦截了一艘从在这里出发往日本本土运送伤员的医疗船,登船检查之后美军判断,船上的补给使得至少有一半人不可能活着回到日本。美军的拦截对于他们来说真是幸运,他们因此活到了战后。
  还是威克岛。日本人占领该岛后,强迫几百个美国战俘修复战斗中被破坏的机场,还规定必须在一周时间内完成,否则死啦死啦地。美国俘虏一听就乐了:“就这点活根本用不了几百人,也根本不需要七天。”几个美国工程兵俘虏开起挖掘机和推土机,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全部搞定。日本人傻眼了,迅速将推土机和挖掘机送到国内解剖仿造。推土机倒是仿造出来了,但无法批量生产,挖掘机更是连仿造都没成功。——这就是差距。
  瓜岛战役的最后阶段日本人已难以为继。1942年12月30日,裕仁天皇召开御前会议研究日军从瓜岛的撤退问题。接受天皇的质询的仍然是前边我们多次提到过的参谋总长杉山元和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
  天皇:“好像美国人掌握着制空权。”
  永野:“是的。”
  天皇:“为什么我们不夺取制空权?”
  永野:“我们的海军航空兵缺乏前进基地。”
  天皇:“为什么不在附近岛屿建一个简易机场?”
  永野:“那至少要一到两个月。”
  天皇:“据朕所知,美国人只用很短时间就可以了。”
  永野:“……”
  天皇:“工兵部队不能加快施工进度吗?”
  杉山:“陛下,卑职只能遗憾地向您禀报,我们修建机场的机械设备有限,竞争不过美国人。”
  永野:“我们的工兵基本都是手工作业。”
  天皇:“既然陆海军都尽力了,那就撤兵吧。”    但是仅就开战之时而言,美日双方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差距并不大,日本还可以说是稍占上风。太平洋战争的主角是海军,开战前1941年12月美日海军的主要数字对比是:
  战列舰美国17艘,合计534300吨,日本10艘,合计301400吨,日本是美国的56%。
  航空母舰美国8艘,合计162600吨,日本10艘,合计152970吨,日本是美国的94%。
  重巡洋舰美国18艘,合计171200吨,日本18艘,合计1588000吨,日本是美国的93%。
  轻巡洋舰美国19艘,合计157775吨,日本20艘,合计98855吨,日本是美国的62%。
  驱逐舰美国172艘,合计239530吨,日本113艘,合计165858吨,日本是美国的69%。
  潜艇美国111艘,合计116621吨,日本65艘,合计97900吨,日本是美国的84%。
  航空兵力可用于与日本作战的飞机2600架,日本为1669架,日本是美国的64%。
  合计作战舰只美国345艘,总吨位1382026吨,日本235艘,总吨位975793吨,日本是美国的70.6%。日本海军几十年梦寐以求的70%终于实现,——这是一个抛物线的最顶端。
  尽管日本有大量的陆军被滞留在中国战场,但是其海军却可以集中精力来对付美国人。开战之时美国采取的是“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海军有40%左右的力量部署在大西洋及其他地区,在太平洋局部战场日本占据了一定优势。以海军主力舰只而论:
  日本航空母舰10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38艘,驱逐舰113艘,潜艇65艘。而美国相应只有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54艘和潜艇52艘。
  尽管英国在远东地区有巡洋舰八艘和驱逐舰5艘,荷兰在荷属东印度也有一些海军,但是主力舰一艘都没有,不足于改变双方的优劣势地位。
  美军不仅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质量上也不如日军。双方在航空母舰的性能上不相上下,但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基本上属于老式的战列舰,不说是爷爷至少也是大叔。在考察舰艇的三大主要指标攻击力、防护力、机动性方面,前两项指标尚差强人意勉强可战,但是机动性能比起日本的“比睿”、“雾岛”以及即将下水的“大和”号和“武藏”号等新式战列舰来说有着不小的差距。还好这些在后来的战斗中都没用上。
  战争前夕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陆军却落后很多。就数量而言日本陆军有51个师团、58个混成旅团或支队共计210万人,而同时期美国陆军只有50万人左右。

舰种日本美国日/美比率战列舰10艘301,400吨17艘534,300吨56%航空母舰10艘153,000吨8艘162,600吨94%重巡洋舰18艘158,800吨18艘171,200吨93%轻巡洋舰20艘98,900吨19艘167,800吨62%驱逐舰113艘175,900吨172艘209,500吨69%潜艇65艘97,900吨111艘116,600吨84%合计236艘985,900吨345艘1,362,000吨72.5%
  可惜的是这种优势仅仅是暂时的。如果算上动员能力的话日本远远不是美国的对手。这就好比一个瘦弱的小孩和一个强壮的大人打架,小孩必须拿起石头出其不意一下把大人给砸死。若非如此,大人醒过神来回手一耳光就能把小孩给忽晕过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3551/873882418931.html

更多阅读

青梅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铁道部与中石油偶遇,闲谈,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60年茅台,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风已满楼,铁道部与中石油凭栏观之。  铁道部曰:“兄台知国企之奥妙否?”  中石油曰:“未知其详。”  铁道部曰:“国企能大能小,能升能

历史上两个致命的酒局典故:杯酒释兵权和青梅煮酒

历史上两个致命的酒局酒,大家并不陌生。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酒文化。虽然牵强,倒也不无道理。时至今日,酒已成为百姓生活的调味品,节日庆典、亲朋聚会,无酒不成席;酒更是社交的媒介,接风洗尘、迎来送往,无酒不说事。酒拉近了距离,

青梅煮酒论英雄——自制青梅酒第一篇 青梅酒 求购

好友已满,欢迎加关注~~~~谢谢4月开始,群里的姐妹就开始研究青梅了都说这个泡酒又好喝,又有去湿的功效,可以治疗风湿,骨头疼什么的我倒是不太在意这些功效,只盯着味道好了梅子的那种清香是别的水果没有的~~想想觉得好,果断下手

声明:《太平洋战争 青梅煮酒 太平洋战争(插图版)--- 66实力悬殊---青梅煮酒1970》为网友葉落琴聲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