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苞石仙桃介绍宿苞石仙桃 (Pholidota imbricata Hook.)科属:
兰科 石仙桃属
别名:

滇南石仙桃
形态特征:
根状茎匍匐,较粗壮,直径5—7毫米,具多节,密被鳞片状鞘,生多数根;假鳞茎密接,近长圆形,略带4钝棱,有时上端略收狭,长(2.5—)4—8厘米,宽1—1.5厘米,顶端生1叶。叶长圆状倒披针状、长圆形至近宽倒披针形,长7—25(—35)厘米,宽2—8.5厘米,薄革质,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叶柄长1.5—5厘米。花葶生于幼嫩假鳞茎顶端,开花时叶已基本长成,通常长25—50厘米;总状花序下垂,长5—30厘米,密生数十朵花;花苞片宽卵形,长4—7毫米,宽4—8毫米,具极多密集的脉,多少凹陷,常对折,宿存;花梗和子房长4—5毫米;花白色或略带红
色;中萼片近圆形或宽椭圆形,长3—4.5毫米,凹陷成舟状,具5脉,背面中脉略突起;侧萼片完全离生,卵形,长4—6毫米,宽3.5—4毫米,舟状,背面有极明显的龙骨状突起;花瓣近线状披针形,长3—4.5毫米,宽1—1.5毫米,具1脉;唇瓣长4—6毫米,凹陷成囊状,略3裂;侧裂片近宽长圆形,长2.5—3毫米,宽约2毫米,直立,围抱蕊柱;中裂片近长圆形,宽3—4毫米,先端有凹缺,边缘略波状;凹陷部分基部有2—3条纵褶片或粗厚的脉;蕊柱粗短,长3—4毫米,两侧从下部至顶端具翅,使正面观近圆形;蕊喙宽阔。蒴果倒卵状椭圆形,长1—1.3厘米,宽6—7毫米;果梗长2—4毫米。花期6—9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
分布与习性:
产云南贡山、龙陵、潞西、丽江、漾濞、凤庆、镇康、临沧、耿马、景东、思茅、景洪、勐腊、勐海;附生于海拔800—2700米的林中树上或岩石上。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广布于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附生于林中树上或岩石上。
繁殖与栽培:
栽培环境宜选择半荫潮湿之处,可用树蕨板植或以树蕨根、泥炭、碎砖相拌的栽培基质盆栽。
应用:
植株假鳞茎入药,用于肺热咳嗽、痰中带血、月经过多、小便不利、湿热浮肿、小儿疳积、肺结核、咳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图片:
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宿苞石仙桃"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