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学生在好奇的促动下,对知识的渴求、能力的提升、智慧的汲取充满了深切的期待。这与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一培养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好探究”也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有了好奇的心理,有了问题意识,就会有强烈的一探究竟的行动。这个行动必须是学习者主动、积极参与的,在一定程度上要摆脱教育者的限制和束缚,自由遨游知识的海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生的好探究的天性是相互呼应的。
“好秩序”是群体中个体的天性。秩序的意思是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课堂教学中,处在班集体中的学生是喜欢讲秩序的,他们好讲理、好公平,追求心理的平衡,本质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没有理,社会就会乱套,没有秩序,社会就是一盘散沙。人类无论是最小的组织单位还是最大的组织单位,始终没有离开秩序一说,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同样,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秩序对于人的高效学习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好分享”是学生自然而然的流露。《现代汉语辞典》中对分享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试想,人类从古至今,不都是彼此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流的吗?这不是人的天性又是什么呢?学生学到了知识,汲取了智慧,不能只装在头脑中,仅仅通过作业和考试去体现。只有通过一定秩序下分享的过程,才能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和好探究的欲望。从这个角度来说,分享既是合作,也是竞争,更是学习的高级境界。
文章出自任景业著《分享孩子的智慧——改进教学的建议》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题目为编辑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3751/952093945566.html
更多阅读

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希望能够得到回答,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这都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如果老师在这时能及时而适当的启发引

1. 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

培养孩子的耐心-但不要扼杀天性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在不扼杀幼儿天性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耐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耐心与幼儿的注意力有很大关系。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还不善于

“我的孩子天性这么胆小,以后长大了怎么办啊?”“我的孩子太内向太害羞了,真担心他以后无法适应社会。”“我的孩子太吵了,我想送他去学围棋,让他学会定下来。”……在采访中,笔者经常会听到年轻的妈妈这样说自己的孩子,对于特别是那

孩子的学习就在身旁 人脑是通过联系与模仿储藏信息的,及早地让孩子开始这一过程,使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学习的经验,jiang为孩子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外出是一种学习 外面的世界很大,随着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