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下厨房搬新家了。当你走进新的办公室,可能会觉得这就是理想中“家”之模样的放大版:1900平方米的大办公室中,有充满阳光的玻璃房、60多平米的大厨房、专门用于栽培植物的绿植区、甚至还有令人回想起学生时代的上下床铺。从最初的小屋子到如今的大House,下厨房一共用了5年。漫漫岁月中,不变的是温暖的氛围,成长的是厨房君和那些曾经青涩的男孩们。
下厨房新办公室暖房趴
厨房时光机
@yudun1989 第一次见到下厨房,是在回龙观的一个住宅楼里:不大的三室一厅中,坐了七八个人。当时的他刚从宁夏本科毕业,一开始从事着后端开发的工作。
@yudun1989 在海坨山
同样跋涉千里的还有浙江男生 feichao(@gfreezy)。当同学纷纷留在杭州、上海、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时候,他想着“世界那么大,总要出来看看”,便只身一人北上。那时下厨房已经搬到了一个复式公寓的顶层,仍然是不到十人的小团队,仍然在回龙观。
@gfreezy 踢球
下厨房的2011年,“很多东西都只是开了一个头,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对当初都只有二十出头的@yudun1989 和@gfreezy 而言,这里有他们所期望的锻炼,“能够真正学到一些东西。”
下厨房别墅办公室的门牌
2012年,下厨房搬到了承载许多人记忆温度的小别墅里。两年后的一天,即将大四的@ushuz 来到这里面试实习。面试从早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结束之后他留下来吃午饭。看到@海水人鱼美术馆 做的大餐,以及大家在餐桌边的欢声笑语,@ushuz 被这种“像家一样”的氛围迷住了。
别墅的餐桌
时光过去三年,当初的实习生挑起iOS开发的重任;当时的小男生成了家;彼时的第一份工作是现在的归宿,下厨房也从回龙观搬到了宝盛广场。
下厨房在宝盛广场的第一个办公室
2015年春夏,@Z老师 和@常伟佳 来到宝盛广场的办公室,此时下厨房的人数已经翻了好几倍,但是办公室的愉悦氛围,仍然让他们有家的感觉。@Z老师 是在设计领域经营多年的设计师,@常伟佳 则是热爱编程的应届毕业生。下厨房迎来发展的新时期,而他们也像曾经的初来乍到者一样,在这里开启人生的崭新成长。
梦想与实现梦想的平台、幸福与达致幸福的生活点滴,这也可以是一份工作的意义。
有梦想:技术改变生活
在有些行外人眼中,对程序员的想象常常是枯燥乏味的:对着电脑码代码,怎么看似乎都不是一个趣味横生的工作。但面对这样的提问,@ushuz 只会萌萌一笑,认真地说:“写代码其实是一种乐趣。看到写的东西运行起来,产生效果,会很有成就感。”
萌萌的@ushuz
由于这种乐趣,@常伟佳 在大学期间耗费了大量精力自学编程。专攻通信工程的他,觉得本专业不够接近生活,而码代码看似抽象,但却“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改变,很直接的改变”。
女生节大家互送鲜花时@常伟佳 在写标签
这种改变可以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更加方便有趣,@常伟佳 最近就给电动窗帘写了个程序。下厨房新办公室有一个超大的天窗,但窗帘控制的遥控器却复杂难用。依托自己通信工程的专业背景,他觉得似乎可以实现,于是便用了两三周搜集相关资料、去淘宝买器材、写命令……如今全体同事都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网页来拉窗帘。
公司的窗帘遥控
而对设计师@Z老师 来说,一张图所能带来的改变也是巨大的。比如当一个用户打开手机App,看到一张美的、包含有用信息的开屏图片时,或许他一天的状态就会由此不同。从设计组的同事身上,你也能看到这种渗透进日常的审美价值:无怪乎全公司公认他们为颜值之最。
@Z老师 为年货季制作的宣传图
当这种改变超越自己的小宇宙,惠及千千万万人的世界,就意味着创造更大的价值,一个更大的梦想。
@gfreezy 加入下厨房的时候,内心的声音是:“要做一个很酷的、有趣的App。”所谓的酷,并不能用盈利的多少或任何功利的标准来衡量,而在于“确实能为别人提供价值,能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
下厨房新办公室
而当初促使他留下来,一路走到现在的,也是这种理念的契合:“一开始我觉得更多的不像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团队:大家在一起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所以没有功利心,就是慢慢来,慢慢经营,慢慢打磨。”
出游合影
如今每天都有几百万人使用下厨房查看菜谱、分享自己的厨房心得与生活故事,对@gfreezy 来说,这一切都没有辜负自己最初的梦想。如今,虽然仍有许多功能有待完善,许多工作面临挑战,但他总是能够带着自豪地向别人说:这个App是我们做的,然后又卯足精力去实现下一步的突破。
有机遇:才华的施展没有终点
当@yudun1989 和@gfreezy 一开始加入下厨房时,或许并没有设想过今天的情形,对于当时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想的很简单:在这样一个草创伊始的APP团队,可以得到真正的锻炼。
踢足球合影
恰恰是因为团队规模小,他们曾以一己之力扛起重任,也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成长。最初只负责后端开发的@yudun1989 曾经一个人就站成了一支队伍,支撑起iOS开发的全部工作,但当他回忆起那段日子,却是满满的成就感。
@yudun1989 在工作
而对于晚些加入的@ushuz 而言,从市集首页到作品关注动态页面,再到如今完善电商平台的功能……每一个任务都有新的面向,也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与此同时,扁平化、层级少的公司结构酝酿出了一种轻松自由的工作氛围。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而是有充分讨论的余地。@gfreezy 举例子说:“比如要做一个菜谱,最懂的肯定是天天做饭的人,而不一定是你的老板。谁更懂,谁就更多的去坚持。”
年会撕名牌的惨烈现场
正是因此,@ushuz 觉得“对每一个事情都是可以有看法的,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也会听你的想法。”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多数时候都是大家“商量着来”。
在设计组,这种氛围给了每个成员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对设计师@Z老师 来说,他“希望设计组能像一个设计的实验室,大家能在这里充分发挥设计的力量,做一些符合风格的好玩的事儿。”因为有这样的理念,我们才得以看到萌化了的小猴子,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草莓开屏。
@Z老师 出差候机都不忘工作。
2014年,下厨房开始在美食社区的基础上开辟了电商路径,这是公司层面的一次跨越,也为每一名员工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直到现在,需求、挑战和其他酝酿中的梦想都没有被全部征服。对于工作满三年的@gfreezy 来说,这和当年宛若新生的App一样,是一幅新的星辰大海。梦想没有终点。
有美食与爱
在很多人的回忆中,下厨房给他们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一种“有爱”的氛围。然而什么是有爱?对美食、对伴侣、对宠物、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点滴的用心,都融化在这两个字和@yudun1989 的故事里。
小别墅时期的黑猫
身为下厨房最早的几名员工之一,@yudun1989 最初基本上就是以厨房为家:住在公司别墅里的他,充当了半个看门人和湖海这只黑猫的照顾者,黑猫大半夜在屋里窜来窜去的情景,至今令他印象深刻。
身为一名程序猿,@yudun1989 有着罕见的烘焙技能。某日公司下午茶他烤了盘焦糖杏仁酥,一名初来乍到的小姑娘就记住了这个味道。后来他们在一起了,对方做的腌笃鲜也征服了他的胃。回忆这个过程,@yudun1989 的话里有庆幸:“在下厨房不担心办公室恋情这种问题。”
征服@yudun1989 的腌笃鲜
两人的合影
而@常伟佳则自带手工技能。除了办公室窗帘项目之外,他还自制纸巾盒、挂钟、自己剪头发,连“常伟佳”都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为了纪念自己发现“长尾夹”的多功能用途。
“长尾夹”化身汪星人
常伟佳名字的由来
也正是因此,他的生活中总有许多脑洞奇大的好玩的事情:比如发现路边的风车、一个名为“开源路”(open source way)的路牌、月亮从东边升起了、动物园站地铁关门警报声很像“汪汪汪”……
@常伟佳 的自制纸巾盒
在下厨房女生占据三分之二江山的时代,像这些自带呆萌属性的程序猿和设计师自然是不缺粉丝团的。@ushuz 自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的称呼变成了“小鲜肉”。
卖萌的@ushuz
在公司各种活动需要支援时,积极响应的@常伟佳 被同事们称为小天使。

女生节的送花活动,@常伟佳 收到了很多女生送的花
同样待遇的还有@Z老师,自新年大趴之后就被称为“小兔老师”,麾下一群自带星星眼的“拜兔教”,谈及被这样对待的感受,@Z老师 表示:崩溃着崩溃着就习惯了。
@Z老师 在布置暖房趴会场
但谁让这群粉丝个个手艺惊人呢?提起公司的下午茶,大家都是一致的赞不绝口。@kakeru 的蛋糕,@yimi 的点心,还有许多去晚了根本连渣都不剩的好吃的……美食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难得的真挚用心,哪怕只是点头之交,也因此而多一些情谊。
@yimi 老师给大家制作鲜肉大汤圆
在这些玩笑与真心的背后,是一种类似学生时代的班级氛围,大家相处自然轻松而无机心,才由此觉得有幸福感。
@Z老师 觉得,下厨房的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简单有爱”。是这种特定的公司氛围塑造了一种极具辨识度的设计风格:“大家心目中都有一个关于下厨房‘应该是什么样’的印象,一个氛围,一个圈子,虽然不是具体的形象,但是如果不符合就一定会觉察出来。”
五周年合影
幸运的是,从当初的小别墅到如今的大办公室,这种气质一脉相承,温暖依然。
下厨房新办公室
如果你也想加入下厨房,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下厨房招聘信息。
简历请发至邮箱:job@xiachufang.com
往期推荐>>>
在下厨房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一)
在9个国家生活,她用下厨把他乡变故乡
辞掉公务员,她真的开了一家面包店
像她一样下厨吧,所有的压力都可以消解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