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的“大圆满法”(14)
语默 2014-10-22 22:52:48
(2)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慄(li)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huan)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人间世)
这一段我只摘录了部分,详细部分大家回去可以再看。
叶公子高被派到出使齐国,属于外交官,可能是长住,也可能是办一件事,就像最近杨洁篪到越南去一样,一个退居二线的外交官(国务委员,以前的外交部长。现任外交部长是王毅)会谈后就回国了。这里没有说明,反正是作为外交使者到当时的强国,齐国去。接到这个任务,心中的烦恼就升起来了,赶忙去请教孔夫子。诸梁,这个是叶公,子高的名字,子高是字。楚庄王的玄孙,被封到叶县,也是现在河南叶县。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也住在他家里,当时孔夫子也想让楚王接受他的思想,但是天不假我,没有见到楚王,无可奈何喊出了“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

子高对孔夫子说:楚王给我的任务很重,齐国对待外来的使者总是表面恭敬而实际怠慢。我自己连一个普通人都不容易说服,何况要去说服诸侯。当时楚国是想联合齐国对付吴国,而齐国又不是很乐意参与进去,采取模糊态度,所以这个使命是重大艰难的,我一听到这个使命就很胆怯,“吾甚慄(li)之。”先生,你也曾经对我说过,凡事无论大小,很少有不合乎于道而得到欢喜结果的。事情若是办不成功,必然会受到惩罚,外交无小事嘛,或者被皇帝杀了,或者坐牢;如果办成了,或许同事嫉妒,招来不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结果的迷茫,也会导致我纠结,困惑,也会使我内心亢奋,肾上腺上升,以至于阴阳失调,所以,不管成与不成都是后患无穷。如果能够没有后患那只有道德充满的人才可以。接着,子高又向孔夫子讲述了自己接到命令时的生理反应了,我平常家里也是清贫生活,粗茶淡饭,人情之间也是淡淡相交,很少与人来往,清静无为。但是我早上得到通知,内心烦躁,晚上就上火,需要吃消泄火药了,“我其内热与”~~~先生,你快帮帮我吧“子其有以语我来!”
孔夫子当然知道是什么原因,也知道开什么药方。马上就告诉他,天下有两条大戒律,就是根本原则,你得记住。一是命,一是义。自然性的,子女爱父母,父母爱儿女,这个是没有理由可讲的,这个就是命;而社会性,处社会关系,臣事奉君,走到哪里都有领导,都有上级,这个也是不得不这样的,大家注意,我们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在社会上走到哪里都有上级,都有领导,不管大小都是这样的,有大领导也有小领导,天地之间就是如此,这两个都是逃不掉的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子女养父母,要讲究孝顺,顺着他们就行了;臣子事君主,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安然处之,这个是尽忠的极点,该你做的事情就要去做,没有价钱可讲的。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个就是德行的极点。作为臣子当然也有不得已的事情,但是既然要去做事,那就要把自己忘掉,把“我”、把“我所有”,“我所得”统统忘掉,所以你就得“外生”,根本不要去患得患失,贪生怕死。得失,荣辱,生死,都是因为有“我”,有了“我”就有了烦恼,有了烦恼就心不安,心不安阴阳失衡,内火焚烧就得吃冰淇淋,所以叶公子高,你只要把“我”放下,知位守位,老老实实地去做本职工作,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做了就放下,放下就“外生”,能够外生,你就能无患。
这个也是孔夫子传给叶公子高的无上大法,修行大圆满的无上大法。禅宗公案里面的懒残和尚,一天到晚鼻涕长流都没有时间去管,这就是“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生死都放下了,还能不把“我”看穿,也不至于害怕去齐国当外交使臣了吧?
(3)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舟来触舟,虽有惼(bian)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起上,则呼张歙(xi)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而游世,其孰能害之!(山木)
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讲什么?讲一个无我之人在社会上的自在生存。当你乘船过河的时候,前面有一只空船闯过来碰你的船了,就算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也不会发怒,因为上面根本没有人,你也就没有发怒的对象。如果上面有一个人站在那里呢?你就会喊,撑开点,你后退点嘛;喊一次对方不搭理,再喊一次也不搭理,连续喊了三次,就会有恶言吼出来了,你耳朵聋了,你听不见!火气一下就上来了。
为什么对前面那只船不发怒,而对这只船要发怒呢?因为前面那只船是“虚舟”,空船,上面没有人;这只船上站得有人。如果人能忘记自己,在社会上做个隐身人,那么在社会上处事,哪个能害你啊!因为大家不知道有你这么一个人存在,能害你吗?需要你给领导写材料,那么你就认认真真去写,写好了放在领导的办公桌上就行了,不要去显摆。讲一个以前的经历,原来单位有一个搞采购的员工,每次从成都采购回到厂里,要报销单据的时候,找到你,不直接说报账的事情,要从他早上几点出门,怎么辛苦挤上公交车,又如何到好几个商场,左挑右选都不满意,中午连饭都没有顾得上吃,只是去吃了一碗素面~~~~总算把需要的东西买回来了。最后才说报销今天的出差费。你说,哪个领导有耐心听你这么讲述?所以习惯后,我一般都不听他前面的过程,最后问他,东西买到没有?买到了,好,签字同意报账。因为他是老职工,没有办法,也只好这样了。如果是现在这样的招聘制,你看怎么办?直接下岗。
这个大家都有经验了,一个身强力壮的成年人,被小孩子的滑轮碰了,你最多说一句,下次小心点,不要撞到人啰;如果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壮汉闯了你,还要恶人先告状,给你雄起,恐怕你也不会轻易罢手。在路上开车,如果前面是个新手,车后面玻璃上贴着“新手上路,请多关照”,你可能就不会硬去打方向盘了。我有一次坐女儿开的车子,在曹家巷附近,正巧和一辆公交车相靠着,肯定先停车,我连忙摇下窗子玻璃,给公交司机说,师父,她刚拿的驾照,不知道怎么办了?我们态度很诚恳。结果公交车的司机说,我不动了,你慢慢向回倒吧。我说,擦到你怎么办?他说,不要慌,慢一点,我帮你看一下。等我们挪开后,还让我们先开走,然后人家才开车的。我们先低头,把态度摆端正了的,所以对方也就以礼相待。人能虚己,不光虚物,不要物质,而是要虚己,连自己都不要了,以这样的修为在社会上行走,还会有人害你吗?人家害你,是因为你“有”,你有对方想得到的东西,物质的我们就不多说了,名利地位也是别人想要的,第一名只有一个,模范也是少数,如果这些都是你的,你想一下,你已经成了众矢之的,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最近我看憨山大师注道德经,里面好几处都在说“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己难”,为什么天下忘己难?首先是你自己没有忘己,你自己就总是惦记着自己,我怎么怎么样?我做了多大的贡献?我要升官我要发财,你自己不能虚己,那么人家就不能忘你,就会惦记你,就要打你的算盘。反之,你先忘了自己,他人自然也会忘记你,当然就不会加害你,你就平安无事了。平安无事是我们生存的底线,忘己是“因”,平安无事是“果”,潇洒自在过一生,得到这个果多好啊!
(4)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数应者,反走矣。”(达生)
把一只斗鸡养成“木鸡”,反而说养成了。这个故事也简单。中国自古就有“斗鸡”的游戏,皇宫里面也不例外,谁的鸡把其他鸡斗赢了,就算胜利。周宣王就是周厉王的儿子,在位46年,而他的儿子就是周幽王,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纪渻子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王问,训练得怎么样了?可以和其他鸡斗了吗?鸡可斗矣乎?回答:“不行。正浮躁骄傲,自恃英勇无敌”,为什么?因为一般人挑选的斗鸡,肯定先看外表,不会挑选的人都是这样的,先看外表,个头大,雄武,在一群鸡中颇有“鹤立鸡群”感觉,这样的鸡当然就一副骄横自负样子,这样的鸡,已经盛气凌人习惯了,到了宫廷里面也是一幅自以为是的样子,成天雄赳赳气昂昂的,到了纪渻子这里才十天,不可能把这只鸡的傲气和自以为是的习气改掉。又过了十天,宣王当然着急,就问,怎么样了,可以参加斗鸡了吗?不行,犹应向景,听到别的鸡叫,就想跑过去,颤翎子样,十处打锣九处在,这个就是闻声而应,见影而动,心为外物所动,放不下外面一切,这样的鸡会忠心在你这里吗?谁给的待遇稍微高一点就跑了。又过了十天,已经三十天,一个月了,还不行,疾视而盛气凌人,桀骜不顺,已经三十天不让它参与斗鸡了,怒气快到极点了。
这下好了,怎么样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完全调过来了。又过了十天,一共四十天了。外面有鸡来了,它也不动了,无动于衷,对周边一切都没有反应了,完全忘我,忘记外面一切,人景两忘,像只木鸡一样。这就是精神凝寂的状态,就是德全的状态,就是《刻意》里面说的“德全而神不亏”,忧患不入,邪气不能袭击的无我“神全”状态。这只鸡的“神”得养了,故别的鸡根本不敢应战,连它的身边都不敢靠拢,因为你看不透,看不透就不知道“水”有多深,那怎么干下手,见到它只有扭头就跑的份,谈什么与它斗,当然都是这只鸡的手下败将了。也不存在败不败,因为它根本不与其他鸡斗,不争,夫不争故无忧,就是木鸡;“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们一开始就说了,人的贪嗔痴慢疑从哪里来?就是从“我”来,这只斗鸡最先的脾气就是我执我慢中产生的,能够被选到周宣王那里当斗鸡,先天的优势是具备了的,但恰恰这个就是它的障碍,于是骄傲,横狠,浮躁,好斗在它身上充分体现。好斗,起码消耗你的体力;骄横浮躁,处处就是觉得自己了不得,那就把摆自己暴露在众矢的之下,那还会有好果子吃?俗话说,会咬人的狗不叫,乱叫的狗不咬人,也就是不管用。
我们从《庄子》这些故事里面要学到怎么去“外生”,把我们的“习气”化掉,把“我”忘了,既然你能把自己忘了,那么人家也就把你忘了,大家忘了你,也就没有敌人存在了,那么你就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恬淡虚无,得养了。怎么得养?不是吃点山珍海味、喝点茅台就得养了,而是要虚己,要静心,还要有淡淡的喜悦感觉,在心中养起,能进入虚静恬淡的境界,进入无我的状态,那才是真正得养。
(5)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为坛乎郭门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县。王子庆忌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之设?”奢曰:“一之间,无敢设也。奢闻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无止;从其强梁,随其曲傅,因其自穷。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涂者乎!”(山木)
这也是一个把自己“忘掉”的人。卫灵公想铸造一口编钟,也没有给钱,就让北宫奢去造编钟,而造编钟需要的钱,就给个政策,你去募捐吧,具体的事项北宫奢你去做。看来这个卫灵公也算无为而治,政策给了就不管,你自己去办吧。我们看北宫奢是什么办的?
君给了任务,臣就得去办,不可以推三拉四不办的。所以北宫奢就尽心尽力去办这件事。
结果,北宫奢把这个铸造编钟来由的布告张贴出去,在城门外设立了祭坛,三个月就把这件事情办妥了,编钟造好了。王子庆忌一看,这么神,就问北宫奢,你用什么办法做成了这件事?
北宫奢说:接受任务后,我就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专心致知造钟,根本没有其他想法。因为我听说过,雕琢的最高境界就是“复归于朴”,先还是要有形,就是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说清楚了,我就要把这个东西“放下”,至于会怎么样,交给老天去管,我们就顺从大道,回归自然状态就行了。所以我就这样做了——有人来问,就说一下缘由,没有人问,就自己闭目休息“侗乎”淳朴,“傥乎”无欲,不急于求成。淳朴无欲的形象给人的感觉就很好,人家给你募捐就放心,知道你不会装进你的腰包,不会拉大旗作虎皮,利用国家项目肥了自己家族,因为真的是大家的事情,人们也是愿意做点贡献,作点功德,这个造编钟也是功德之事。任其人们聚在一起谈论,他也不做多的解释,反正缘由已经张榜贴在墙上了,自己根据自己能力看着办就是了。既不去想成功了我得多少奖赏,也不去想失败有杀头的后果,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谁会想那么多的事?我就这么去做了。
(未完待续)
刘群珍2014年5月讲于龙江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