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情景物是社会风土人情方面的景物,如社会风俗、人物关系、生活习惯等。风情景物是景物描写的重要组成鄙分,它对增强文章的生活气息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描写风情景物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召人人境”的功能,也就是要把某一独特天地里的景物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让人如同观看工部地域风情片,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语文课本中,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古诗叫《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就是一幅生动的边塞月夜的风情图画。 二是描绘风情景物,要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从而做到真实生动的绘景和强烈的抒情相统一。以几篇写“观灯”的文章的结尾句为例: ①“是呀!博山的花灯一年比一年好,家乡的元宵节一年比一年热闹!” ②“我和爷爷奶奶兴奋地在人流中向家走去的时候,心中都开满了花。” ③“我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两条仍在恶战的‘龙`它们似乎在慢慢地往上飞升,飞升,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越飞越高。” 例①写灯一年比一年好,暗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抒发爱祖国爱家乡之情;例②写观灯后的高兴心情;例③是写观灯后不忍离去的恋恋不舍的心情。三是要点面结合写出场面1例如写观灯、赶集等风情景物,必有盛大的场面,这时点面结合写场面就是不可少的了。 例如《西昌观灯》中的一节: 七点钟,各种各样的人造模型在音乐的伴奏中开始表演了。有“荷花仙子”“二龙戏珠”、“水淹金山寺”“赛龙舟”等。 各种各样的灯会节目,吸引着广大的游客。在众多的游客中有来自大小凉山的“大裤脚"小裤脚”以及弃家“阿咪子”的百褶裙,他们说呀、笑呀、唱呀、跳呀,给灯会增加了几分情趣。 海面上,一只只龙舟往返驰骋,时而还从嘴里吐出一团火来,这更使观众游兴倍增。最有趣的要算是“龙舟”灯会节目,音乐一响,龙舟上的老虎、公鸡、山羊等等,随着龙头上那只小白兔摆动“令”旗的节奏,机械地将手中的木桨挥舞。后面躺着一个和尚,他不是别人,正是《西游记》中那个肥头大耳、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他翘着二郎腿,躺在睡椅上闭目养神。白胖胖的双手抚摩着那圆鼓鼓的大肚皮,使人一看就要发笑。 这个场面,“荷花仙子”、“二龙戏珠`“水淹金山寺”、“赛龙舟”等是表演的“面”上的描写。“龙舟”灯会节目是“点”上的描写;“观众游兴倍增”是写游客的“面”,对大小凉山和彝家游客的描写,属“点”上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就写出了观灯的盛大场面。 请看下面一篇文章是怎样写风情景物的。 赶“巴扎” 春季的一个星期天,吃过早饭,爸爸就领我去赶“巴扎” (市场)。 刚出门时,街上的人三三两两;走了一会儿,人越来越多,不断地汇聚到中心大街上:维吾尔族老大爷穿着簇新的衣服,老奶奶头上盖着面纱。年轻小伙子骑着自行车在车马行人中穿行。青年妇女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头上扎着五光十色的尼龙纱头巾,穿着色彩鲜艳的裙子,大多数还戴着耳环和项链。她们有说有笑,瞧那高兴劲,好像过吉尔邦节似的。 我和爸爸不知不觉来到了食品商店门口。那里拴着整只整只的羊,肉又肥又嫩。卖主头戴小花帽,身穿白大褂,留着八字胡,眉飞色舞地叫卖着:“羊肉,羊肉,上等的羊肉!”在这商店旁边的包子铺里,坐满了男女老少。他们大口大口地吃着黄油油的包子,香气往外直扑。 接着,我们又来了吾达利巴扎;那里的水果摊子摆得整整齐齐。有大个大个的哈密瓜,有全黄的梨子,还有笑开嘴的大红石榴。 爸爸说:“现在的巴扎太好了,什么都有,价格也合理。以前都不是这个样子,肚子饿了,有时连个馕都买不上Ⅲ有一年春天,你阿姨生病了,想吃梨子,跑遍了喀什也没买上一个梨。” 这时,我忽然被小摊上那些小巧玲珑的耳环给吸引住了。 看,金晃晃的,让人眼花缭乱。还有那花花绿绿的布匹,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明晃晃的小镜子,它们在阳光底下闪闪发光,映照着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 回来的路上,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大红气球,我高兴得又蹦又跳。路旁的小槐树,也在微风中摇曳起舞,仿佛在向人们招手致意,又好像在说:“看,喀什噶尔春天的巴扎是多么美好啊!” 边城喀什的“巴扎”在作者笔下如同一幅风俗画,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具体生动地反映了边城市场繁荣的景象。 作者写人们穿着极富民族特色的服装,兴高采烈地来赶“巴扎”。有盖面纱的老奶奶;有戴耳环、项链、扎讧光十色尼龙纱头巾、穿色彩鲜艳的裙子的青年妇女;有戴小花帽、穿白大褂,留着八字胡的卖羊肉的店主;还有大口大口吃包子的顾客等等,这些描写使人们感受到祖国边城欢乐祥和的社会气氛。同时,作者又写了商品市场:有上等的羊肉、黄油油的包子、各种水果、花花绿绿的布匹、琳琅满日的小百货。这一切,把边城市场这一独特天地里的独特景物、独持情韵展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