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高考制度,特别是目前教育及社会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对现行考试制度进行反思。
我认为现有的高考方法:只由一次考试就定下了我们的未来的路是不可行的。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科目中,很难全面反映出我们的素质状况。对我们学生来说,知识质量是否就是唯一的;对我们学生来说,是否还应该有其它方面的质量,如专业思想、实验经验、动手能力等等,但这些内容如何反映到招生制度中?我认为这都是目前高考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
由于“选拔”总是与“淘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这种“选拔与淘汰”的模式下,考试由促进我们发展的“帮手”变为悬在我们头上的“利剑”。每一次考试按分数高低的排序,都犹如一次筛选,若名次达不到某一期望的目标,便意味着被这个目标高度所淘汰。再加上家长们“比分”恢氛围下的影响,我们对“分数”丝毫不敢怠慢。分数由形式变成内容,由手段变成目的,成为我们学习的一种强制性力量,使我们违背自己的学习愿望,强迫自己投身“题海”,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用“分数”这一把统一的尺子衡量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就造成了严重的好、中、差学生分化的现象,给我们心理的发展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低分数,所反映的直接后果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的失败,而是学习自信心的丧失,学习热情与内驱力的失却,以及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遭到扼杀。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正确的與论导向,学校教育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忽视了我们的个性和个性发展,常用应试这个模具去框,用高分这把尺子去量,加重我们的课业的负担,造成一些社会问题。由于分数问题产生的教师体罚学生、学生厌学甚至轻生、杀害父母等现象已经不少见。
高考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考查,忽视实践能力的应用,因此造成我们的动手能力较差、高分低能。长此下去,我们的创新精神被扼杀,创造能力被削弱,直接的结果是国家的创新水平下降,科学技术落后,最终导致综合国力的减弱,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是一句空话。
高考作为现行的选择人才的制度,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老师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良好愿望非常强烈。但是目前,中学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没有科学的检测评价办法,因此学校只有凭借高考升学率来显示自己的办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有资料显示,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在普遍下降,身体则发育不良、羸弱多病,不少人还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在能力结构方面,则过分偏重于理解与记忆,而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爱因斯坦二十六岁就提出了“相对论”,而我们的研究生恐怕还在那儿翻着白眼背英语单词。可见高考制度带来的应试教育确实是“万恶之源”。就以全国数一数二的“圣殿”清华和北大为例,二、三十年代这两所大学曾经人材辈出,可如今又出了那几个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名人呢?你也许要说,不是有五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吗?是的,但令人尴尬的是,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在新中国接受过一天的教育。
每当你看到正值花季的我们被繁重的学习压得面无人色目光呆滞时,每当你听说某个好端端的青年在考场上发疯在落榜后自杀时,有何感想?一场高考下来,考不上大学的自卑,考上了大学考不上好大学的自卑,考上了好大学考不上好专业的也自卑。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一批什么样的“人才”?就这样的“人才”怎么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又怎么能创造灿烂美好的明天呢?
谁来敲响中国高考制度的丧钟,废除全国统一高考,给地方和大学更多的教育自主权,给老师和我们更多的教与学的自由,这必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