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珍珠是一种独具魅力雅的宝石,晶莹瑰丽,古时就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珍珠也是人类最早利用的珠宝之一。现如今仍然不失为一种时尚靓丽的宝石,无论是对于青春有活力的年轻女性而言,还是已步入中年的优雅女性。
众所周知,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形成于贝类之内。按形成类型,珍珠分天然珍珠和人工珍珠,人工珍珠是根据珍珠形成的原理由人工养殖的。至于天然珍珠具体形成过程,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蚌(音bang)在进食的时候,会将贝壳微微张开。而这时,水中一些异物,比如说砂砾、树枝、寄生虫等,会趁机和食物一同进入蚌的体内,也被称为刺激源。这些刺激源对蚌是有害无益的,所以为了保护自己,贝壳里的外套膜会分泌出一种比较特殊的物质——珍珠质。这些珍珠质会一层一层地将刺激物包裹起来,最终形成了不太规则的圆球形,就是天然未经人工加工过的珍珠。
1.天然珍珠的成因
对于天然珍珠的成因,近百年来有许多科学家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
(l)无核珍珠的内因说由于外套膜的病变,一部分上皮细胞,从外套膜上脱落下来,陷入结缔组织之间,其增殖结果形成珍珠囊而产生珍珠。所形成的珍珠,质纯而形圆者多,均为无核珍珠。
(2)有核珍珠的外因说由于外来物质如沙粒、寄生虫或其他物质,偶然落入贝壳与外套膜之间,外来物带着一部分外套膜上皮细胞陷入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包被着外来物而成珍珠。这种珍珠都有一个核心,称为有核珍珠。
(3)畸形增殖说珍珠质分泌组织,由于受到外来刺激,如机械的或化学的损伤之后,细胞发生变化,引起这一部分细胞的畸形增殖,并不需要外来物也能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结果产生珍珠。
从以上三种说法,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即珍珠是由外套膜的一部分细胞(上皮细胞),在结缔组织内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而产生珍珠。在自然条件下,沙粒等外来物质偶然侵入,给珍珠质分泌组织以有效的刺激,引起该组织的畸形增殖,并在结缔组织内形成珍珠。
2.人工养殖珍珠的成因
根据天然珍珠的成因理论,用人工的方法将贝类和外套膜切成小片,移植到另一贝类的组织中,被移植的外套膜小片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之后,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而形成无核珍珠。此外,在移植外套膜小片的同时植入用蚌壳或其他原料制成的珠核,经过一系列变化,包围珠核形成珍珠囊,再分泌珍珠质,沉积在珠核的周围而形成人工珍珠。
1.珍珠囊的形成
被移植的外套膜表皮细胞小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其四周边缘与育珠贝的组织愈合(无核),或细胞小片沿着珠核的表面裂殖逐渐将珠核包围,aIhUaU.cOM最后形成珍珠。珍珠囊形成之后,其表皮细胞的形态由高柱状逐渐变成扁平状,并开始分泌珍珠质。
从细胞小片植入至珍珠囊形成所需时间与育珠贝的年龄、生理状况和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适温范围内,温度愈高,珍珠囊形成愈决;反之,温度愈低,珍珠囊形成愈慢。一般在水温15℃时约15天形成珍珠囊,20℃时约12天,25℃时约8天,30℃时约6天。
2.珍珠质的分泌
珍珠囊形成后开始分泌珍珠质。初期珍珠囊内分泌的是有机质(壳角蛋白),呈酸性;接着分泌棱柱质,呈碱性;最后分泌珍珠质,呈中性。
3.珍珠的形成
珍珠质分泌细胞所分泌出来的黏液基质通过一系列的生化作用后,转变为具有一定硬度的壳质蛋白。
珍珠囊的表皮细胞含有核糖核酸(RNA)、碳酸脱水酶、多糖类和活性钙,其排出的钙,通过碳酸脱水酶的作用与来自贝体的二氧化碳结合,沉淀为碳酸钙,壳角蛋白再和碳酸钙结合而成为霰石结晶的珍珠。
4.珍珠的成长
珍珠初步形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珍珠囊的表皮细胞分泌珍珠质渐多,珍珠质结晶范围扩大,在其外围渐次层覆一层地被珍珠层包围起来,珍珠层不断增厚,珠体直径也随着增大。珍珠的成长与珍珠囊分泌珍珠质的速度有关,而珍珠囊分泌珍珠质的量是受贝体的生理状况和一系列环境因素影响的,其中主要因素是温度。在适温范围以内,珍珠的成长速度,即珍珠质的沉积量,与水温的关系基本上成正比。水温愈高,珍珠质分泌的速度愈快,沉积愈多,珍珠生成就愈决;反之,则慢而少。
有人将无核珍珠的形成分为七个时期,即伤口愈合期、囊袋形成期、珠胚形成期、珍珠形成期、珍珠增厚期、珍珠成圆期和珍珠衰老期。对于珍珠衰老,是指养殖的珍珠若不及时采收,除了珍珠过大破膜脱落外,还可能由于育珠蚌的变化,分泌机能衰退,分泌棱柱层增加,珠光也逐渐开始变成粉状白色、锈斑状黄色、暗淡无光。因此,褶纹冠蚌育珠2年左右,三角帆蚌育珠3年左右,要及时采收珍珠,以保证珍珠的质量。
上面过程形成的珍珠是有核珍珠,还有另一种情况:外套膜在部分表皮细胞自身发生病变或是受到外界伤害等条件下,会逐渐分裂脱落进入到结缔组织中,增值而形成了珍珠囊。它包裹的是自己分泌的有机物,没有刺激物作为内核,所以称作“无核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