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九合诸侯 探究丨春秋时代那么多诸侯,齐桓公为什么能第一个称霸?

“ 管仲和齐桓公曾有一箭之仇。最初,齐桓公要拜鲍叔牙为相,但鲍叔牙坚辞不受,因为他深知曾经辅佐公子纠的管仲拥有治理国家的难得才干,在国家戡乱图强之际,只有管仲这样的治国奇才,才能帮助齐桓公匡扶天下。在鲍叔牙的力荐之下,齐桓公放下了一箭之仇的私怨,不仅没有杀害管仲,反而拜其为相。



(图)汉画像砖上的齐桓公与管仲


管仲是齐国称霸策略的制定者,他的这些施政措施主要记载在《国语 · 齐语》里。他的主要政策:


一是士农工商四民各安其处、各司其职,世代相承,避免发生混乱;

齐桓公九合诸侯 探究丨春秋时代那么多诸侯,齐桓公为什么能第一个称霸?

二是寄军令于内政,就是将齐国人组织起来编成军队,平时耕作,到了战争的时候,集结起来。因为大家平时都在一起操练,比较熟悉,所以在战争的时候容易协调,作战力比较强,这就是寄军令于内政。总的来说是富国强兵、安定内政。


在周天子王权孱弱不堪的同时,齐国国力却迅速增强,齐桓公的雄心壮志也随着国力的强盛而渐渐显现出来,他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让他成为天下共主的时机。


公元前663 年,在北方山戎部落的强大攻势下,燕国根本无法抵抗,正面临被灭国的危险。如果在西周,周王室会发号施令,迅速召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形成合力,一起保护受到威胁的诸侯国。然而此时,周王室早已没有了号令天下的能力。因无法在周天子那里寻找到庇护,燕国把目光转向了齐国。这是燕国在生死存亡间的希望,对于齐桓公来说,此前一直等待的称霸诸侯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此时已是齐桓公即位十二年后,齐国已经成为国富民强的东方大国。齐相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


齐桓公亲自率军北上救燕,齐军风驰电掣,将山戎击溃,燕国不仅避免了亡国之辱,而且还由此增加了方圆五百里的国土面积。



(图)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国家恢复安定的燕国国君燕庄公,对于齐国的援助感激不尽,亲自送齐桓公回师,不知不觉进入了齐境。按照周礼,诸侯之间相送,不能越过国境,越境相送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享受的礼仪。这个时候,齐桓公大度地说:“除了天子之外,诸侯相送不出国境。我不可以无礼于燕国。”竟然将燕庄公所至五十里的齐国国土全部割给了燕国,而且再三嘱咐燕庄公,要尊崇礼制,匡扶周室。燕庄公感激涕零,在齐桓公送的齐地上筑起城郭,取名为“燕留”,以颂齐桓公之德。


前有出兵相救,后有分沟礼燕,各国诸侯听说齐桓公大德,都心悦诚服。


在当时中原诸国困扰于戎狄之祸的形势下,齐桓公祭起了攘夷的大旗,同时修礼于诸侯,礼敬周王室,走上了经由尊王攘夷而实现霸业的道路。


齐国救助燕国的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 661年,北方戎狄再度出兵进犯,邢国告急,紧接着,卫国告急。此时,齐桓公再次挺身而出,出兵解救危难,并为两国重建家园,史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国际事件”中,齐桓公的威望越来越高。而他还将担负更大的责任,面对更大的挑战。


公元前在戎狄势力得到有效阻遏时,另一支更加强大的力量,正形成于中原的南方,它就是楚国。春秋之初,楚国虽是南方的大国,但由于文化落后,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当齐国崛起时,楚国已灭了息、邓等国,并北上攻入蔡国,接着攻伐郑国,不断骚扰中原国家。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进攻,中原各诸侯国纷纷向齐国求援。


656年,齐桓公亲率鲁、宋、陈、卫等诸侯联军出征,声势浩大地在楚国北部门户陉山扎营。大军压境下,一向无所畏惧的楚国感到了压力,派出使节与齐国谈判。


楚国国君派使者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现在你们带着军队讨伐楚国,这是什么道理?”


齐国国相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你们不进贡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滤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管仲批驳楚国不尊礼制,没有尽到自己的职守,而齐国有天子的授权,可以代天子惩罚违背礼制的诸侯。


在齐国的重压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义之下,最终,齐桓公不战而屈人之兵,楚国低头认错,双方定立了召陵之盟。这次盟约,有效地阻遏了楚国觊觎中原的野心。



(图)春秋形势图


事实上,齐楚两国最终没有兵戎相见,这是因为两国都没有绝对的把握打败对方。但齐桓公受各诸侯国所托,率兵“攘夷”,而且手执“尊王”的道义大旗,楚国未战先输。


在稳定诸侯的同时,齐桓公还致力于匡扶王室。当时周惠王因为宠爱少子带,有废太子之意。在惠王太子郑的请求下,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宣告了诸侯对太子的支持。周惠王死后,齐桓公又主持了洮之盟,奉太子郑即位,是为周襄王。至此,齐桓公取得了周王室和诸侯两方面的认可。他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霸主。


公元前 651 年,齐国与鲁、宋、卫、郑、许、曹诸国在葵丘举行会盟,这是春秋时代第一次有超过四个诸侯国参加的诸侯会盟。周襄王也派人参加,这表明周王室已经公开承认了齐桓公成为实际上的天下共主。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从此,春秋霸主政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葵丘会盟定立了如下盟约:


诛杀不孝之人,不废嫡立庶,不让妾占据正妻的地位;

尊重贤人,培育人才,表彰有德行的人;

尊敬老人,慈爱幼儿,不怠慢他国的宾旅;

士不世袭官职,官职不兼任,选士用人要得当,不擅自杀戮大夫;

不改变、遏塞河道,不拒绝受灾国家救济的请求,有封赏之事不能不通告盟主;

凡是同盟之人,结盟之后,言归于好。


盟约维护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力求确保各级宗法层次和整个宗法体系的稳定,重申了西周时期就一再强调的尊贤重德的政治思想,要求中原诸国之间相互扶持。




齐桓公三次联合诸侯出兵,六次召集会盟,是为九合诸侯,又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坚决维护宗法,是为一匡天下。然而,齐桓公终究没有兼并天下的实力,他也必须继续以“尊王”为号召,恪守礼仪。


葵丘会盟时,周襄王派太宰姬孔给齐桓公送来了王室祭祀周文王、武王的祭肉,同时带话给齐桓公,说:“伯舅年纪大了,又有大功,就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吧。”齐桓公回复说:“天威不可违背。若不下拜,只恐怕是对天子不敬,有失臣礼,而使天子蒙羞。我怎敢不下拜。”说完,齐桓公按照礼仪下阶跪拜,又登阶接受了祭肉。


齐桓公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所建立的春秋霸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一代霸主最后的结局却十分凄凉。管仲死后,齐桓公宠信佞臣,以至于当他病重无法理政的时候,几位佞臣肆意妄为,他的几个儿子为得君位相互争斗。齐桓公死后尸首在床上放了六十七日,腐烂生蛆也无人过问。齐国的霸业随着齐桓公去世和诸子争立而很快消逝了。


但在齐桓公的身后,霸主政治已经成为春秋时期的主流,霸主纷争依次上演。

▌摘自华夏版五卷本《中国通史》,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授权合作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5351/695970783118.html

更多阅读

曹沫与曹刿 曹沫劫齐桓公

这几天忽然看到了曹刿与曹沫这俩哥们儿是一个人儿的文章,觉得好奇,于是陆续看了许多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大多数学着都认为他们俩是一个人。我看了后总结了下他们大概有这么几个理由: 1古代“沫”与“刿”读音相同、是通假字。这两个

齐桓公伐楚得到了什么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齐桓公伐楚得到了什么齐桓公伐楚是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然而,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没有出现刀兵相接,血肉横飞的交战场面,而是充分利用外交手段和语言智慧,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双方你来我往,表面上谦和有礼,言辞

齐桓公怎么死的 齐桓公的凄凉结局

春秋时代,齐桓公不甘心当一名平庸的君主,他立志称霸天下,于是听从大夫鲍叔牙的建议,把曾经与自己为敌的仇人管仲“请”回齐国,任以国政。管仲不负所望,相齐后制定合理的政策,“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辅佐齐桓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原文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

齐桓公九合诸侯 齐桓公九合诸侯的故事

  齐国虽然在长勺打了一次败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齐桓公后来的霸主地位。过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来讨救兵,说燕国被附近的一个部落山戎侵犯,打了败仗。齐桓公就决定率领大军去救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国大军到了

声明:《齐桓公九合诸侯 探究丨春秋时代那么多诸侯,齐桓公为什么能第一个称霸?》为网友佪譗硪啲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