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滞病是指小儿因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脾胃疾病,以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主要症状。
2.1 诊断依据
2.1.1 多发于3岁以下小儿,有伤乳食史。
2.1.2 以腹部胀满,不思饮食,食而不化,大便溏泄或便秘,或有呕吐为特征。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等症。
2.1.3 粪检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
2.2 证候分类
2.2.1 乳食内积: 面黄少华,烦躁多啼,夜卧不安,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酸臭或便秘,小便短黄或如米泔,伴有低热。舌质红,舌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2.2.2 脾虚夹积: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困倦无力, 夜寐不安,不思乳食, 腹满喜伏卧, 大便稀糊。唇舌淡红,舌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
2.3 治疗方案
2.3.1 辨证施治
2.3.1.1 乳食内积证: 消食导滞,如揉板门, 清胃经,清大肠,掐四横纹,摩腹, 分推腹阴阳, 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等。
2.3.1.2 脾虚夹积证: 健脾益气导滞,如补脾经,揉板门,推上三关,摩腹,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揉脾俞,揉胃俞,捏脊等。
2.3.2 其他疗法: 针刺: 取足三里、中脘、大肠俞、气海等穴。
2.4 注意事项

2.4.1 提倡母乳喂养。
2.4.2 喂食要定时定量。
2.4.3 控制脂肪与碳水化合物类食物,避免过油、过硬或渣滓较多的食物,提供充足的水分。
2.5 疗效评定
2.5.1 治愈: 症状消失,大便正常。
2.5.2 好转: 症状有所改善,大便基本正常。
2.5.3 未愈: 症状无变化。
2.6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第16条,第24 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4条,第24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