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二十)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二十)

【原文】
 6·10 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2)。”

【注释】
 (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尔(2)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

【注释】
 (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
     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2)伐:夸耀。
 (3)奔:败走。
 (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评析】
     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原文】
 6·16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1)祝鮀:鮀,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2)而:这里是“与”的意思。
 (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就要)有宋朝那样的美貌,(如果这两样都没有)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原文】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5651/52313167295.html

更多阅读

反经原文+全译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

原 序--赵 蕤匠成舆者,忧人不贵;作箭者,恐人不伤。彼岂有爱憎哉?实技业驱之然耳。是知当代之士、驰骛之曹,书读纵横,则思诸侯之变;艺长奇正,则念风尘之会。此亦向时之论,必然之理矣。故先师孔子深探其本、忧其末,遂作《春秋》,大乎工道;制《孝经

论语学而篇翻译 《论语-学而》与自我修炼

 作为专职培训讲师,给企业培训管理类课程时,除了要讲如何在企业中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企业中做人,也就是为人处世。而要谈企业中如何做人,就不能不谈到《论语》这本书,其实很多东西前人早就谈过。于是读了很多版本的《论语》,也看了很

论语里仁篇翻译 《论语-里仁》销售经理的目标管理

 最近重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收获很大。近日突发奇想,南老师站在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讲《论语》,其中也提到了《论语》没有固定讲法,每个人的理解就是自己的《论语》。我为什么不可以站在销售经理的角度来看《论语》呢?于是

声明:《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二十)》为网友抚平余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