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近期调研了解到,随着医保覆盖人群扩大、用血量逐年递增,我国血液紧张趋向常态,而采供血和用血“两张皮”现象未解,致用血难度和隐患加大,并滋生社会新问题。受访群众等各方对此反映强烈,期待政府推动、政策破解。
信息未联网 沟通靠电话
据国家卫计委通报数据,我国用血量每年以5%至10%的速度增长。我国的采血量没有相应增长。
在连续17年获“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的某中部省会城市,自2000年以来,全市用血量以年均7%的速度递增。记者从该市血液中心了解到,2013年以来该市已出现5吨左右的用血缺口:目前该市的采血量为每年30吨左右,而据测算,这一数字达到35吨才能保障当地医院的实际所需,缺口占比达15%。
向全市105家医院供血的山西省太原市血液中心,2014年上半年,因部分血型献血量少出现偏型,只能有限解决急诊。实际上,在太原以外的其他城市,血液中心采血库存难以保证日常使用、只能保证急救用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山西省血液中心、太原市血液中心主任白林说,在血液供给总体不足的情况下,山西省内医疗机构、血液中心之间尚未实现信息联网,用血调配还是依靠电话和传真沟通,造成采供血效率低下、存在一定盲目性。
受访者表示:“血液库存、用血需求等信息没有联网,导致各医院之间、医院和血液中心之间相互看不见。”有时血液中心的库存已在警戒线之下,而各家医院不知情,一遍遍地询问供血情况;有时遇献血淡季,血液中心库存已不足,一些医疗机构却把血存得满满的;还有时血已采出,却超过了实际需求量。
据介绍,2014年4月和6月,太原市血液中心血液库存量先后两次出现“冒顶”。因血液储存的有效期是35天,为避免到期未用被扔掉,太原市血液中心只好采取了“限采”措施。
但另一方面,近年来,一些地方供血紧张现象尚未缓解。长春市中心血站副站长李冰冰说,该血站每天需要500-600人献血,才能保障临床用血得到平稳持续的供应,而目前实际平均每天仅有300多人献血。
各方变相推诿 患者四处托人
记者采访发现,在血源紧张的情况下,用血难题最终被“转嫁”到了患者身上。
按规定,医疗用血由医院向血液中心申请,但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实际用血环节中,存在各方变相推诿、患者四处托人的情况。
“血小板很缺,医院按程序申请调血最快也要三四天,怕跟不上用。医院打报告,你们自己也想想办法。”前不久,在山西某三甲医院,山西临汾一名患者入院后急需输入血小板,却被如此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