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忠于汉室 荀彧并非汉室忠臣?他一生辅佐曹操其实另有所图?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意欲晋爵魏公,私下征询荀彧的意见,然而荀彧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认为“不宜如此”。由此,曹操心怀不平。不久,荀彧 “因疾留寿春,以忧薨”。

  《三国志》中的这段记载,使有关“荀彧之死”的奇葩观点皆遵循同一理论依据:荀彧是大汉死心塌地绝无二心的顽忠之士。正因如此,曹操才会对其狠下杀心。

  沿着这条脉络穷根问底:“荀彧忠汉”有无理论来源?

  似乎有。因为:其一,荀家世受汉恩,荀彧的祖父和父亲都官居要职。其叔父荀爽更是创造了官场上亘古无双的升迁奇迹,不足百日便由一介布衣成为位列三公的司空。其二,荀彧曾若隐若现地抒发过一些挺汉言论,如“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等。

  可惜,这两条都属于弱证据,更适合作为佐证。另外,必须一提的是,荀家并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清高忠贞。据《典略》记载,臭名昭著、欺主害民的宦官唐衡膝下有一剩女,唐衡想把她塞给汝南名士傅公明,不料被断然拒绝。无奈之下,唐衡转而联系荀家,荀彧老爸出于对唐衡熏天权势的半畏惧半贪慕,当即做主,为荀彧定下婚约。由此可见,荀家根本算不上忠烈之门。

  而考究荀彧的人生轨迹,不难看出他的心境着实是博大恢宏的。换言之,荀彧的忠贞并没有倾注在无药可救的“病汉”身上,而是全部奉献给了天下黎民。

  在董卓乱政时期,刚刚崭露头角的荀彧毅然辞官归乡。卸任后,荀彧只做了一件事—在家乡四处奔走,游说父老乡亲:“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要冲,宜亟去之,无久留。”试想,如若果真愚忠大汉,荀彧当然要鼓励大伙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誓救献帝于水火,誓挽社稷于倾颓,而不是劝大家赶紧弃乡逃命。

  董卓受诛后,“已夺馥位”的袁绍请荀彧出山,并待之以上宾之礼。可袁绍志大智小的性格缺陷,以及横征暴敛的害民政策,令心忧天下的荀彧彻底绝望。正巧此时,曹操屯田削赋的军政方针和荀彧与生俱来的护民之心无形中两相契合。于是,荀彧跳槽到曹营。

荀彧忠于汉室 荀彧并非汉室忠臣?他一生辅佐曹操其实另有所图?

  曹操夺取徐州后,荀彧毫不避讳地为之歌功颂德,甚至以克成帝业的汉高祖和光武帝相比拟。值得注意的是,荀彧之所以如此大加称赞,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曹操“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

  荀彧如此情真意切地将黎民百姓的利益放在台面上,至于大汉王朝则只字未提。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他是忠天下的吗?

  本来忠汉和忠天下是紧密相连、互相支撑的,但当时汉廷气数已尽,一味无脑死忠不仅会沦为悲哀的愚忠,而且会损害正宗儒家君子所必备的硬件:心装黎民,忠天下。也正是这一点,才让他跟雄才大略的曹操走到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6251/95093281780.html

更多阅读

荀彧的悲剧在于他是拥汉派——也谈荀彧死亡之谜 戴笠死亡之谜

首先声明,本人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了解和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获得信念、知识、智慧和乐趣。因此不敢和有些人商榷,更不敢和易中天们商榷,只是想列举一些自己的半知不解而已:其实,在三国史上,荀彧的死并不是一个不解之谜,对他

第22节:谎言的道德身影(2)

系列专题:《不可不知的谎言秘笈:揭开谎言的秘密》  这说明,在权力、地位、名誉与孝行的关系上,王莽是要权不要孝的。孝对他来说,只能是谋权得势的工具,而不能反过来成为障碍。  封建道德的最高准则,是"臣事君以忠",王莽虽然早有篡汉的

《古画品录》 《笔法记》

《笔法记》的博大精深,表明这只能是荆浩晚年所作,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因而确定其写作年代,有助于推断他的卒年。根据宋代史书的记载,《笔法记》是由荆浩的“友人”在北宋初年进献给皇室的,说明他已离开人世。于是有人推论他写于五代后梁

王佐之才 荀彧 王佐之才荀彧 荀彧的生平简介 荀彧怎么死的

荀彧是三国时期的名臣,从小就聪明好学,才华出众,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是王佐之才,后来跟随曹操之后为曹操的起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举奠定了曹操雄踞北方的基础,是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但是因为太过忠心汉室,反对曹操成为“魏公”,受到了曹操的猜

马腾怎么死的 曹操为什么要诛杀马腾呢?马腾怎么死的

  曹操为什么要诛杀马腾呢?马腾怎么死的  马腾字寿成, 马超父亲,原是西汉时代伏波将军马援后人,马援传到马肃时,马肃和姜女结婚,生下了儿子马腾。一向以来,马腾忠于汉室,早期曹操控制朝廷时,汉献帝写下了衣带诏,约刘备、马腾等人起兵讨

声明:《荀彧忠于汉室 荀彧并非汉室忠臣?他一生辅佐曹操其实另有所图?》为网友木槿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