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云
报道: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女性话题前所未有地火爆:前有“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假帖,后有“帝都甜筒女裸婚”的故事,还穿插了万人抵制的“逼婚广告”,更有在无数家庭里上演的“催生二孩”会议。
从社会到家庭,摆在当代女性面前的,似乎是一道道的选择题——
女人,你是想坐在宝马里哭,还是要坐在自行车后面笑?
女人,你是想光鲜地驰骋职场,还是要素颜归家煮一日三餐?
女人,你是想贤良淑德赢取一致点赞,还是要张扬自我不管他人议论?
……
即使已问了无数遍,至今也未有标准答案。
1980年,北京两名年轻人化名“潘晓”写给《中国青年》的信,引发了“人为什么活着”的大讨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对不对?这样的设问成为那个年代青年思考人生意义的主题。
1992年1月,上海大学生化名“梅晓”写信给《青年报》,他问:“我该怎样选择生活?”这封信表达了当时青年的困惑:现代人注定要捧着灵魂生活,既不愿把它交给天使,因为这太吃亏,也不愿把它交给撒旦,因为这太卑鄙。
当时代的车轮来到了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到了决胜阶段。
除夕夜,来自广州市海珠区的全国道德模范李玉枝通过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向全国人民拜年。李玉枝在她的人生路上做出了选择:40年如一日照顾丈夫麦贤得。她在镜头前这样说:“我是普普通通的群众,做的也是平平凡凡的事情”。
我们向道德模范致敬并努力靠近。但我们也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或必须成为道德模范。
尽管“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被证实是虚构的,但网上网下参与讨论之热烈,都在说明它所折射的人生观和价值选择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
正如一直关注女性话题的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所说,今天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选择越来越多元。深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东方女性身上,正在进行着一种变革,很多女性正从锅台灶尾、家人孩子的狭小空间,逐步迈向广阔的社会天地。
两年前,羊城晚报推出了“红色娘子军精神薪火相传”系列报道,就是想从那群在琼海的热带雨林中,为了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甘于流血牺牲的年轻姑娘身上,找寻可以传承的坚定信仰。
两年后,再次设问—— 今天,我们选择做什么样的女性?
嫁得好vs干得好要不要生二孩?重事业还是重家庭?城市年轻女性的3大困惑从青春到成年,时间留给每个女性的长度是那么平等。“我到底该成为怎样一个人?”这个考题,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答案。
近日,记者带着“今天,我们选择做什么样的女性”话题,走近80后、90后甚至95后,通过对城市年轻女性人群进行走访调查,看看当今女性在面对相同问题时,有何不同的回答。
婚恋困惑 靠真爱还是拼颜值?
“每逢佳节被逼婚”的生活,对田小静来说,已经习以为常。2016年春节,她又被亲友问起结婚的事儿,30岁还没有男友的她,却决定先完成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对相貌进行“改造”。
“和我交往两年的男友劈腿了,选择了一个能力不济、相貌出众的女生。我找男友理论,结果对方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你没有她漂亮。”田小静向记者道出了个中缘由。一气之下,她决心隆胸、做出一道完美“事业线”。令田小静惊讶的是,身边不少女性也在讨论如何去开眼角、割双眼皮,说是增添自己的“竞争实力”。
相貌姣好,对一个女性,真的那么重要吗?“当然啦!这本来就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深圳某高校大三女生娟娟说,“古代推崇女为悦己者容,现代女子要为有钱者容。成为美女才容易套住有钱人。”
娟娟描述了她心中的“理想”婚恋:先嫁一个自己不爱的“有钱人”,然后找一个理由离婚,成功套现,再去从容投资自己喜欢的“有潜人”。“女孩子在年轻时候,能付出的就是容貌、身体、青春,这样的付出当然希望换来的是平等回报。”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在女性朋友圈里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记者从广州市妇联了解到,2014年一项由市妇女联合会研究室、市妇女学会等单位组织,针对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大一到大四年级女大学生中,59.2%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57.6%则愿意选择“潜力股”结婚对象。
面对田小静和娟娟表达出的如此婚恋观,56岁的刘阿姨不敢苟同。“我们那个年代,‘谈理想、谈人生’几乎是每对情侣开始交往的必备话题,男女之间有无共同语言才是交往的判断标准。电影《山楂树之恋》里,静秋和老三之间没有金钱和相貌的爱情,代表了属于我们60年代人那份别致的单纯。”
生育困惑 二孩政策落地,生还是不生?
2016年,随着“全面两孩”在各省落地实施,“什么时候再生一个”,成为春节期间耳熟能详的“问候”。但是“生与不生”,却成为今天女性们艰难的选择。
80后妈妈陈小飞在广州工作,女儿刚上小学,猴年春节回到潮汕老家后,几乎所有的家族成员都轮番前来“商谈”一次:“是时候再生一个了。”“他们说,既然政策有鼓励,女性越早生恢复越快,女儿不仅可以有个伴,还可以凑个好字。”
但面对现实,陈小飞仍然有些犹豫:夫妻两人在广州打拼,收入加在一起才过万元,家用开支本来就大;女儿上学的教育费用更是一笔大投入。更让有一定事业心的陈小飞担心的是:如果考虑生育“二孩”,就可能在职场上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2月21日,全国首个“二孩家庭日”暨二孩家庭关键数据发布会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调查数据显示;养二孩最大压力是“育儿难”;而在已经生育二孩的家庭中,最突出的家庭矛盾是夫妻关系的紧张。经济因素、无人帮忙照顾孩子、对女性职场影响,以及对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成为80后女性考虑“生与不生”的主要因素。
“我特佩服妈妈和外婆那些年代的女人,生那么多也不嫌辛苦,生得身材严重变形也无怨无悔。”今年36岁的阿靓说,“但我和她们的想法不同。孩子多了,你就得永远围着孩子转,没有了自己的时间空间,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抱大了这个抱那个,养大了这个养那个,操完了这个的心又操那个的心。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自己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了。”
记者从百合网2016年1月份公布的《2015中国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了解到,孩子三岁之前主要由母亲照顾的占比29.04%,而爸爸参与照顾的比例仅占2.1%。“虽然家庭希望女性再育二孩,但愿做奶爸的人少得可怜,这或许是导致妈妈们对生二孩不积极的原因之一吧。”百合网首席婚恋专家周小鹏分析说。
选择困惑 当女强人还是小女人?
春节期间,一个复旦伉俪婚姻生变的新闻视频引发了网民讨论。
视频中的一对夫妻在上世纪80年代,双方前往异国外乡,凭借勤劳双手,物质生活还算美满。可这桩原本完美的婚姻,却因男方与别的女性生下了一个两岁女儿而发生变故。

起初,多数网友评论对这起案件中的原配持同情心,但当视频播完后,天平却倾向了男方。原来,在这对夫妻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原配说了算。随着时间推移,女子慢慢变得越来越强势,而复旦男在家里说话越来越少。而当记者问原配:这10多年来,你就没有留意男方情感发生变化吗?原配的回答竟是:感觉一切都正常,没有什么变化。
原配的强势,加上她的忽视,成为这场不幸婚姻的导火索。
做个女强人,就真的不该幸福吗?社会的包容难道只对小女人开放?记者对500位男性网友做了调查,结果近六成网友不接纳“大女人”,而倾向选择“小女子”。两成网友认为,女人可以在外强势,但在家一定要温柔。有意思的是,记者在对500名90后女性网友做调查时发现,近八成女生倾向选做“小女人”。佳佳便是其中一位。
“去年我大学毕业,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许多岗位只招男生不招女生。半年间,我慢慢想明白:既然工作不好找,不如好好找老公。既然男人是支柱,变成小女人留住他的心,也是选择。”
佳佳的回答,以自己的方式道出了今天部分年轻女性的生活现状:作为女性自我的两极,事业、婚姻却面临实现自我价值时两者不可兼得的困境。
面对女性是选择做大女人还是小女人的问题,百合网首席婚恋专家周小鹏认为,在尊重选择的今天,女性有了更为包容的社会环境。但在衡量女性成功的尺度上,永远与男性持有双重标准。中国社会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对男人的考量标准主要集中在“外”,即事业的成功;而对女性的考量却达到了“内外兼修”的层次,她们不仅要外出工作,还要照顾好一家老小,经营好夫妻感情。
“与其在这里讨论女性该如何选择,哪个选择更正确,还不如追问:是什么造成了我们这样的选择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