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李治为什么不杀权倾朝野的武则天 李治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李治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李治毕竟不是李世民,对武则天,他做不到狠下杀手。其实早在唐太宗在世时,星象大师李淳风就曾向李世民透露过“唐三代后,女主武王”的批命,因而那个时候,李世民就有诛杀武则天的念头。

李治与武则天剧照

  据说太宗临终前,将李治叫到身边,也曾有过类似的嘱咐,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性格懦弱敦厚的李治早与武则天暗通款曲,怎么可能狠得下心杀害那个令他迷恋至深的武媚?

  太宗驾崩后,李治一登基便忙得不可开交。于国,他要打理好父亲留下的盛世王朝,高举太宗皇帝勤政爱民的伟大旗帜,将大唐建设成一个威仪四海的强盛帝国;于家,他要处理好朝堂之上错综复杂的宗亲关系,以及后宫女人间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作为一国之君,李治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而这个阶段,能懂他并适时给予心灵抚慰的只有感业寺内的武则天。

  在王皇后与萧淑妃日益激烈的斗争形势下,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接她回来了,从此,武则天成了李治生活上的亲密伴侣,朝政上的铁腕搭档,在此后的二十年里,他二人并肩作战,将李唐江山的盛世辉煌推上了一个新的巅峰。

  唐高宗执政后期,因长期操劳国事而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一度发展至目不能视,需要长期呆在宫中静养的地步。而此时,武后渐渐飞扬跋扈,大有越过王权一人独大之势,所以高宗意图废后是确有发生过的事。至于他为什么不杀武后,私以为,一方面是于心不忍,另一方面也是力不从心的缘故吧。

李治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李治为什么不杀权倾朝野的武则天 李治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李治为什么喜欢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后宫佳丽众多,然而他却偏偏对先帝的才人,年长自己四岁的武则天情有独钟,这是什么原因呢?

武则天与李治剧照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猜测是因为李治童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所身处的是慈父严母的生活环境。唐太宗是雄霸天下的千古明君,自然也会对自己的儿子高标准严要求,因而深感父爱缺失的李治势必要在母亲长孙皇后身上寻求更多的母爱,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治就将这种恋母情结转移到太宗身边最亲近的宫人武媚身上,因而高宗对武则天的感情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男女之情,民间广为流传的高宗爱慕武则天美貌,而不惜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立自己父亲的女人为后的说法,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

  唐高宗即位初期,王皇后与萧淑妃为争夺帝王爱幸及立储之事明争暗斗,令高宗不胜其烦,而正在这时,他在感业寺中偶然邂逅了曾经两情相悦的武则天,立刻被武则天的温柔多情善解人意所吸引。

  武则天不仅在精神上给予高宗极大的抚慰,而且心机深沉,极具人格魅力与政治手腕。得王皇后相助回宫后,她一边笼络宫中人心,迅速扫平了后宫妨碍她独揽大权的障碍,一边又积极辅佐高宗展开了与前朝老臣们的政治斗争,逐渐将朝中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凌驾于王权之上的外戚势力清除干净,帮助李治摆脱朝臣的钳制,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

  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还在于其在朝政方面对武氏的倚重,她为生性懦弱的他做了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李治是好皇帝吗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开国之后继承大统的第三位皇帝。在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光芒掩盖下,李治的历史功绩常被后人淡化,多数人评价其“性格怯懦,受制朝臣”,乃是一位在政治上缺乏经世之才的守成皇帝。

唐高宗李治剧照

  其实,做一个合格的守成皇帝,也未必像世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想来唐玄宗李隆基从先辈手中接过锦绣河山,可稍一疏忽便酿成了足以颠覆大唐盛世局面的安史之乱。

  遥想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龙驭殡天,时年二十二岁的高宗李治一下子从父亲手中接过这副重担,这时,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当一个好皇帝,他风雨无阻天天坚持上朝,周旋于先帝钦点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等人之间,下了朝还要马不停蹄走访民间,体察民意,本着一颗爱民如子之心小心翼翼地处理国家大事,这种种迹象表明,唐高宗非但不是一位庸碌无为的天子,反而十分勤政爱民,这也就是为何唐高宗执政时期唐朝疆域最为广大,政治最为清明,物产最为丰盛,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原因之一。

  高宗执政前期,与武则天共同掌管军政大事,把大唐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也从根本上排除了外戚势力对朝政的干扰,使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然而后期出现的帝后争锋的现象,则是高宗面对日渐强势的武则天,感到难以制衡,索性让权于武后的结果。

  李治固然不像李世民,拥有杀伐决断的勇气,但就他在位三十四年所做出的功绩来说,他依然称得上是个称职的天子。

  

  李治在位多少年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于贞观二十三年继承大统,是为唐朝建国之后的第三位皇帝。李治二十二岁成为一国之君,五十六岁寿终正寝,总共在位三十四年,这三十四年间,他先后经历了改立皇后、处死公主、驱逐外戚等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励精图治,终与天后武则天一同开创了盛世大唐的后贞观时代。

唐高宗李治剧照

  李治与武则天是夫妻,更是政治舞台上的铁腕搭档与对手。

  唐高宗登基初期,前朝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遗老大臣长期把持朝政,后宫有王皇后与萧淑妃两股政治势力争斗不休,一时间竟没人把这位初登大宝的天子放在眼里。

  若没有武后的辅佐,以李治的性格,必定沦为傀儡,断不会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前朝后宫,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因此,前期的李治对武则天自然恩宠有加,倚重非常。

  然而到了后期,武后专权,渐渐飞扬跋扈,大有越过王权一人独大之势,李治遂起了废后之念。还得说武则天技高一筹,一早已洞悉了帝王的心思。在她的精心策划下,李治的废后计划彻底破产,至此之后,他对独揽大权的武则天再也无能为力了。

  永淳二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在饱受精神与病痛的双重折磨后,终于告别了人世。

  武则天从此再无制约,更加肆无忌惮,遂废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赶出长安。懦弱的睿宗李旦本就是个胸无大志之人,面对暴戾强悍的母亲自然不敢有多意见,竟然主动提出禅让王位,请母后登基为帝。武则天欣然接受,于是,时年六十七岁的武则天荣登大宝,灿烂辉煌的大周时代正式到来。

  李治年号

  在唐高宗李治继位前,大唐皇帝的年号几乎没有变动过,例如唐太宗在世时,一直使用“贞观”为年号,直至太宗殡天。而高宗执政期间,曾先后使用过永徽、显庆、龙朔、麟德等十四个年号,如此高频率地改换年号,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唐高宗李治剧照

  关于唐高宗频繁变更年号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国事纪念论”,即每逢国家有大事发生,就要改换年号,像废立太子,亦或是天降祥瑞等影响大唐国运的事件,高宗认为必慎重对待,遂改国号以作纪念。

  这个说法能从史书工笔之上发现迹象,比如“含元殿前麟趾见”,便改国号为麟德,又好比“以陈州言凤凰见于宛丘”,于是又改国号为仪凤,由此可见,将变更国号视为一种大事记,亦未尝不可。

  至于另一种说法则意义更为深远。高宗执政之初还不曾频繁变更国号,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无疑是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一个善于打破常规的女政客。她主持朝政后,使高宗频繁更换年号,以及高宗逝世,她自己称帝,又不断地变化自己的年号,只能想象,是她的性格使然。武则天通过变更年号,体现自己与李治并肩,甚至是超越李治的政治地位,并以这种形式让天下百姓先入为主地习惯“改变”,接受不拘一格的新理念,这都是为其将来以一介女流的身份登基为帝所做的准备。联想到武则天称帝后推出的一系列创新的施政举措,顿觉前期的年号变更不过冰山一角,一代女皇的眼界格局远比常人所想的更为广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36551/532505788859.html

更多阅读

武则天性史 武则天艳史在线看

有人说,武则天包养男宠是心理需要,有人说是生理需要,有人说是二者兼顾。从历史年表看,唐高宗李治死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这一年,武则天61岁。事实上,在李治驾崩前的二圣临朝时期,武则天就没有正常的性生活了。李治人到中年,就患上了头痛

章怀太子李贤 李贤是怎么死的?章怀太子为何被武则天逼死?

李贤怎么死的?李贤,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二子,哥哥李弘死后被立为太子,但是李贤也难逃李弘的厄运,年仅三十便去世。李贤与武则天又有什么恩怨呢?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旧唐书记载李贤是早产儿,有人认为李贤不是武则天的亲儿子,

章怀太子李贤 李贤是怎么死的?章怀太子为何被武则天逼死?

  李贤怎么死的?李贤,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二子,哥哥李弘死后被立为太子,但是李贤也难逃李弘的厄运,年仅三十便去世。李贤与武则天又有什么恩怨呢?  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旧唐书记载李贤是早产儿,有人认为李贤不是武则天

声明:《李治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李治为什么不杀权倾朝野的武则天 李治为什么不杀武则天》为网友亦旧怡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