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剥夺实验
“城市留守儿童”在与“周末父母”聚少离多的背后,他们需要怎样的关怀?作为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子女,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越来越突出的“城市留守儿童”现象,该怎样解决?昨日,成都商报记者通过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深入交流,试图找出种种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个心理学实验的启示
婴幼儿对温暖的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依恋实验:
洛克是美国一位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曾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在小猕猴的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妈妈”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猕猴应该和有奶的“妈妈”更亲近。然而,事实则不然。小猕猴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做的“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这个实验到这里还没有完结,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实验人员把它们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亲怀抱正常长大的猕猴放一起后,这些从小没有得到正常母爱的猕猴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实验人员通过人工办法让这些有心理创伤的母猴怀孕,待小猕猴出生后,这些母猴对小猴冷漠而无情,有的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正是人类最初始的情感状态。这个实验说明,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温暖的怀抱,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川大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范逢春表示,年轻人为了工作,不得不把孩子送给父母照看或送到托管机构。然而,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伴随他们成长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逢春副教授举了这个著名的心理学案例,来说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可能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范逢春副教授说,同样有经过长期跟踪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在父母身边、由父母抚养教育长大的孩子,在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工作中的抗击打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优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应该多用心,再忙也要打电话给孩子。电话内容应是与孩子拉拉家常,而不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长高了没”“长胖了没”等等一些亲切的问候,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一个教育专家的建议
游永恒:让受过良好教育的祖辈带孩子
川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游永恒称,人们认为,祖辈会宠溺孩子,从而使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健康。但他认为,这是一种偏见,隔代抚养不一定不好。如果祖辈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资源,祖辈们一样可以给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当然,他们不能代替父母,但可以减少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周末父母”来说,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因长期不见,见面时父母会产生补偿心理,往往用享乐来满足孩子。但当日后要管教时,形象会产生极大差别,孩子难以适应。由于物质生活满足过多,他们很可能产生精神空虚,使他们独立生存能力不断下降,并诱发脆弱的心理承受力。这些孩子由于在空间与精神上与父母疏远,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行为怪异、不想学习、沉迷网络等。
游永恒院长说,父母应尽量自己照管孩子,实在无法亲自照顾孩子时,最好由隔代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亲人做监护人,尽可能多与孩子在一起交流。学校也应更加关注城市留守儿童的负面行为。而作为家庭所在的社区,可以依托社区或者志愿者组建托管中心代替“黑托管”,帮助托管孩子,给孩子们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同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把握托管机构的资质,给正规托管机构必要的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更多地带有一种公共服务的性质。
一个学校的经验之谈
与孩子沟通 家长要学会 “凌波微步”
四年前,锦江区教师进修附属小学市级课题《搬迁企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率先关注到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四年后,他们的研究硕果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子课题《团体辅导中发展留守儿童沟通能力的研究》转换成为大量宝贵经验。昨日,该课题组核心成员之一,张芃老师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专访。
彩虹之家、蚂蚁之家„„这些好听的名字便是该校学生自己给所在中队取的名字。四年来,老师们通过在班上营造家的氛围,展开各种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自控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互助型”心理援助,学生可以自己找朋友,组成“互助成长小组”。
张芃老师对他们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城市留守儿童要隐形关注,刻意地强调这个群体的存在,对孩子的成长反而不利。”“沟通,沟通,有‘沟’不要紧,重要是‘通’。” 张芃老师说,对于城市留守儿童来说, 与父母的沟通是最重要的。以下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到家长和孩子们。
家长要学会的“凌波微步”
第一步:客观描述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客观描述,不要加入任何主观色彩的判断。比较下列A、B两种说法,可以很明白地看出哪些是客观的描述,哪些是主观的判断。
A你的衣服很脏 B你是一个脏孩子

A你的字很潦草 B你不用心写字
A你不想做作业 B你存心偷懒
A你这道题做错了 B连这么简单的题也算错,真笨!
客观描述孩子的行为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而主观的判断往往隐含了否定和不接纳。当一个人被否定和不被接纳时,最直接的反应是防卫。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判断。
第二步:用“我„„”开头表达情绪
孩子行为不当时,需要注意的是用“我„„”开头来描述自己的情绪,而不要用“你„„”来挑剔对方。比如孩子放学后没有按时回家,见到孩子后第一句话就是“你太不象话了,跑哪里去耍了,放学不回家。”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无暇体会父母的担心,而忙于辩解。父母可以这样说:“我很担心你,放学这么久了都没回家,出事了咋个办哟。”
第三步:问清楚孩子的用意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需要弄清楚孩子的用意:“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你是希望我带你去吗?”等,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再来反应岂不更好?
第四步:完整地表达自己。
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父母需要完整地表达自己,有一位父亲对孩子说:“遥控器在那里!”意思是要叫孩子拿过来,但是他没把下面那句话说出来。孩子不知道要做什么,父亲的呵斥马上来了:“还不快给我拿过来!”这位父亲犯的错误许多父母都犯过。其实只要多说一句话,就能把意思说清楚。
孩子要学会的“天龙八部”
张芃老师说,我们通常强调父母需要主动地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同样需要与父母沟通。这里有孩子们归纳的“天龙八部”,可以有效地改善与父母的沟通状态。
第一式:主动交流。每天找一点时间,比如饭前饭后,和爸爸妈妈主动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朋友,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第二式:创造机会。每周至少跟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饭、打扫卫生、逛街、看电视,利用一起做事情的机会进行交流。
第三式:认真倾听。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时,不要急着反驳,试着平心静气地先听完父母的想法。
第四式:主动道歉。如果你做得不对,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动道歉,往往会得到父母的理解。
第五式:善于体谅。可能错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要争辩。换个时间和地点,再与父母沟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六式:控制情绪。与父母沟通不良时,不随意发脾气、顶嘴,想要动怒时,可以深呼吸,或者离开一会儿。
第七式:承担责任。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主动分担家庭的一些责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打扫清洁等。
第八式:讨论问题,达成协议。 学会遇事多与父母讨论,并就如何行动达成协议。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1、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使孩子的主要社会反应沦为恐惧。
2、长期剥夺幼童的母爱,会导致其沮丧、绝望、焦虑、心理残伤和死亡,会在其身心方面上发生严重而久远的影响,直至终生。
3、父母尽量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
1971年,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离世,他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到明尼苏达州的梅约医学中心接受治疗。在那里,他就像一只动物一样被皮带绑在桌子上,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尽管这种治疗没有用。回到麦迪逊后,人们说哈洛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也从此停止了对剥夺母爱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哈洛.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对母爱的定义是:
1、太多的母爱是危险的,要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你的孩子,比如,和他握手,但别拥抱和亲吻他们;
2、孩子对爱的需求来源于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对爱的需求.
哈洛英国比较心理学家,早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问题解决和辩别反应学习,其后用学习定势的训练方法比较灵长类和其它动物的智力水平.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5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哈洛被称为猴子先生,他用猴子做的“母爱剥夺实验”,被称为改变了全人类.
哈洛认为母爱源自“舒适性触摸”,他用一群猴子作了大量的实验,基本的观点是反对华生的“食物妈妈”理论.基本内容是:给一些小猴子找代理妈妈,一部分猴子的妈妈是铁丝做得,称为铁丝妈妈,一部分是绒布做得,称为绒布妈妈,喂养方式完全一样.
以下是他实验的一组惊人数据:
1、给猴子们相同的食物,猴子们吃的差不多,但是铁丝妈妈养的猴子,消化不好;
2、如果受到惊吓,小猴子跑向绒布妈妈,不管谁喂的他们;
3、小猴子会拥抱、亲密绒布妈妈,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吓得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
4、如果小猴子和代理妈妈分别三十天,当被送回到代理妈妈身边时,绒布妈妈养育的孩子会飞快地扑向绒布妈妈,拥抱、亲热、高兴„„,铁丝妈妈代理的孩子,只会找个角落蹲下来,冷漠.
5、猴子孤儿一般都会出现吃手指、摇动的现象.
当代理妈妈们养的小猴子长大后:
铁丝妈妈养育的小猴子:
1、冷漠、呆滞,类似于自闭儿童行为.
2、所有的公猴子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未能有下一代.
3、有18个母猴子自愿“结婚”了,有18个母猴子“强迫结婚了”.
4、这36个猴子“结婚”的猴子,仅有20只生了小猴子.
5、这20只生了小孩子的、铁丝妈妈养大的母猴子,有个极其笨拙地喂自己的孩子,有7个对自己的孩子视而不见,毫不理睬,有8个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还有4个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绒布妈妈养大的孩子基本上都正常地生活了„„
这个实验很残酷,历时三年,后来实验室被关闭了,哈洛因他的实验结果被授予美国总统
科学奖.
哈洛本人是个冷酷、残暴的人,他结合自己在的成长经历认为华生的理论是错误的,因为他的母亲在食物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对他和冷漠,如有身体上的接触也是挨打,so,他萌生了做实验来推翻华生的观点想法„„
这个实验的结论是:母爱,缘于舒适性接触、摇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你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求.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



